第15章 朱老四意欲开海,郑和被杨轩吓坏

御书房。

两人随意聊了几句,杨轩就将话题扯到了出海上。

“我看你又是训练水师,又是命人打造战船。”

“是准备开海?”

“咦?你怎么知道?”朱棣诧异。

“现在大明能用到水师的地方又不多,若只是为了沿海地区的安全,洪武朝留下的水师,勉强够用。”

“毕竟,大明目前最大的敌人,是在北方的草原上。”杨轩说道。

闻言,朱棣点点头,算是认可了杨轩的话。

“洪武朝施行海禁政策,后期父皇下令片板不得下海。”

“去年福.建,江浙等地查到民间走私。”

“我让锦衣卫去查了一下,好家伙,海外贸易是真的赚钱啊!”

说到这里,朱棣的眼睛都亮了。

“如今大明到处都要用钱。”

“我愁啊!”

“你看,我头发都白了。”

朱棣将头伸到杨轩面前,想让他看的真切。

杨轩还真看见了朱棣头上的白头发,不过不多。

“唉~”

“又要赈灾,又要疏通运河,还要打仗。”

“我还想修一部书,也没有钱。”

朱棣又叹了口气。

杨轩明白,朱棣想做的事太多了。

他想告诉老朱,他没有看错人。

“海外贸易确实可以缓解大明财政问题。”

“南宋偏安一隅,只有半壁江山,可一年的财政收入却超过了一万万贯。”

“靠的是什么?”

“靠的就是海外贸易。”

“可以说,海外遍地是黄金。”

“咱们大明,有船,有人,可为什么财政收入远远比不上南宋?”

“就是因为咱们的目光一直在这片土地上。”

“诚然,这其中也有一些其他原因,但这并不是我们不去看海外世界的原因。”

“你能看到海外贸易带给大明的好处,这我很欣慰。”

杨轩缓缓说道,语气认真。

朱棣:……

“你这话听着怎么像教育小辈似的?”朱棣低眉问道。

“啊?哈哈,有吗?”杨轩打了个哈哈,拒不承认。

朱棣好歹是皇帝,得给面子啊!

“最好没有。”朱棣哼哼一声。

其实他也没有在意,杨轩是什么样的人,他很了解。

“不过,我听你刚刚说的那些,你对海外好像很了解啊。”朱棣道。

“也没有吧。”

“只是看书看的多了点。”杨轩道。

他很早之前就给自己打造了一个喜欢读书的人设,所以对于他的话,朱棣也没有怀疑。

“那你给我说说海外的情况。”朱棣道。

“行。”杨轩点点头。

于是两人就海外聊了起来。

不过,基本上都是杨轩在说,朱棣在听。

可以看到,朱棣听得很入神,对海外也是充满了好奇与向往。

实在是杨轩描绘的未来,太过美好。

看着朱棣都快流哈喇子了,杨轩心里得意的笑了笑。

‘让你们老朱家给我画饼。’

今天,他也给朱棣画个大饼。

当然,也是为了能让他们重视海外发展。

如果他没有记错,百年苦难就是从列强用坚船利炮从海上打开国门开始的。

该死的野皮猪……他心里骂道。

那段百年苦难他记的还是比较清晰的。

实在是不敢忘啊!

忘记历史,就等于是背叛,先烈的血就白流了。

若是以后大明还会亡,只要下一个还是汉人王朝就行,但他绝不会再让野皮猪入主中原。

“说啊,继续说啊!”朱棣听得正入神,杨轩就突然停了下来。

“哦,走神了。”杨轩回过神,道。

“不是我说你,朝会的时候你走神,现在就咱两人,你还走神。”

“你这一天天的,到底在想些什么?”朱棣没好气道。

杨轩讪笑着挠挠头。

有些事,根本没法解释。

解释不了,那就不解释了。

于是,杨轩便转移话题。

“如果你打算开海,我看你今天封赏的那个郑和是个人才,能当船队的指挥。”

“三宝?你是说他?”朱棣愣了一下。

“我跟他聊过,他从小就向往海外。”

“家族对海外也是颇有了解。”

“开海的话,我也是打算让他去的。”

朱棣又道。

“能叫来让我跟他聊聊吗?”杨轩问。

他对郑和还真不了解。

“当然可以。”

于是朱棣朝门口喊了一声,让人去传郑和。

不多时,郑和便到来。

“奴婢郑和参见陛下!”

“见过长平侯!”

“平身吧!”朱棣道。

“谢陛下!”郑和起身。

“长平侯有话和你说。”朱棣道。

一听这话,郑和顿时有些紧张。

他想起了朝会的时候长平侯看自己时的眼神。

现在朝会才结束没多久,长平侯就来找陛下,还点名要见自己。

怕不是有什么想法吧?

他可是知道,有些大人物会有特殊癖好。

长平侯,该不会…也有吧?

郑和越想越怕,但在朱棣面前,他不能慌。

“奴婢聆听侯爷的指教。”郑和强行镇定下来,道。

杨轩并没有第一时间说话,他仔细打量着郑和。

虽是太监,却生的唇红齿白,模样俊俏,足以让很多女子嫉妒。

然而就是这眼神,让郑和更害怕了。

他担心自己的猜测成真。

凭借长平侯和陛下的关系,只要长平侯跟陛下开口,陛下肯定不会拒绝的。

他不甘心啊,他有自己的抱负,有自己的理想。

他不想成为玩物啊!

可他只是一个奴婢,根本没有拒绝的权力。

这一刻,郑和感觉人生一片灰暗。

还好杨轩并不知道郑和的心理活动,不然怕是要跳起来骂人了。

他看起来像是个有特殊癖好的人吗?

“你的脸色看起来有些不好看,病了吗?”杨轩察觉到郑和脸色变化,额头间还有汗水浮现,便问了一下。

“没…没有,奴婢没事。”郑和回答,心里害怕极了。

此刻,郑和几乎可以确定自己的猜测。

不然为什么要关心自己一个奴婢。

郑和:家人们,谁懂啊?

他心里都快哭了。

难道自己的人生就这样了吗?

他不甘心啊!

他想去海外看看,父辈口中的圣地是什么样的。

去圣地朝拜,是他的梦想。

他并不是汉族,是回回出身,家族信仰伊斯兰教,父、祖辈去过圣地朝拜,他也想去。

(明清文献中,有关于郑和“原是回回出身”、为赛典赤·赡思丁之后、本姓马等的零星记载;清末民初发现的《故马公墓志铭》,具体记载了郑和家庭情况,并可与其他碑铭、文献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互证,尤为重要。)

(关于郑和本人的主要宗教信仰,主要有伊斯兰教说、佛教说、道教说三派观点,学术界并无定论。)

【以上内容复制百度百科,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搜,这里只复制了一点,关于郑和信仰,咱们就选伊斯兰教。】

“听陛下说,你对海外有所了解,是吗?”这时,杨轩又问。

“回侯爷,是的。”

“奴婢的祖父,父亲,都曾去过海外。”郑和回答,他也不知道长平侯为什么要问自己这个。

但他只能老老实实回答。

“哦?能仔细说说吗?”

“我对你们家族好奇的紧。”杨轩笑道。

“自无不可。”郑和道。

随后便说起了自己家族的历史。

通过郑和的讲述,杨轩也算是扩充了自己的知识点。

元朝时,与各国外交来往频繁,各国派遣的使节、传教士、商旅等络绎不绝。

要知道,蒙古建立,连接了亚欧大陆,使这两块大陆的联系密切了起来。

虽然后来元朝建立,几大汗国也逐渐独立,但是联系并没有断。

整个元朝对外都是开放的。

郑和的家族信仰伊斯兰教,就是在那个时候开始的。

只是后来大明建立,中原与欧.洲的联系慢慢就断了。

所以,去圣地朝拜,对郑和来说,只能是梦想。

听完郑和的讲述,杨轩也说起了自己对海外的了解。

杨轩讲的范围更加宽广,有些东西也很新颖,郑和很快就被吸引。

他也忘记了心中的担忧和害怕,就这样和杨轩聊了起来。

越聊越投机。

一旁的朱棣见状,发现自己根本插不上嘴。

很多东西,他以前听都没听过。

他撇撇嘴,不满的瞪了杨轩一眼。

同时又有些好奇,杨轩是怎么知道这么多东西的。

据他了解,杨轩也没去过海外啊!

难道,这些都是在书上了解到的?

朱棣陷入了深深的疑惑。

他想起以前杨轩空闲的时候就喜欢看一些杂书。

有的还很冷门。

甚至他还帮忙找过。

不过,自己是皇帝,掌管大局就好了,专业的事,交给手底下专业的人干吧!

于是,便靠着龙椅,继续听杨轩和郑和聊天。

甚至有时还露出一副‘原来是这样’的表情。

可惜了,要是有点瓜子就好了…朱棣心里嘀咕着。

不知道过了多久,两人终于聊完了。

杨轩看向朱棣笑道:“陛下,在臣看来,如今大明的朝堂之上,论对海外的了解,怕是无人能比得上郑和了。”

“若是要率领船队远洋,那么郑和绝对是不二之选。”

“你们刚说的朕都听着呢,朕本来也有这个打算。”

朱棣道。

听着两人的对话,郑和有些晕晕乎乎。

他怎么有些听不明白呢?

他看了看杨轩,见后者对自己微笑着颔首。

他好像有些明白了。

陛下想开海,而长平侯觉得自己可担当重任。

所以之前长平侯看自己的眼神只是因为自己了解海外,而不是他想的那样?

真是吓死个人!

想明白这些,郑和连忙谦虚道:“侯爷,奴婢实在不敢当。”

“论对海外的了解,侯爷才是大明第一人。”

接着,他又转身面向朱棣:“陛下,若要开海,或许长平侯可担重任。”

听到郑和的话,朱棣也是眼前一亮。

他赶忙看向杨轩。

是啊,这么一个人才就在自己身边,自己怎么就忘了呢?

察觉到朱棣的火热的眼神,杨轩连连摇头,脸上满是拒绝。

让他出海,开什么玩笑?

就现在这条件,出海远洋,用时实在是太久了。

有这时间,还不如多陪陪家人呢!

随即又悄悄瞪了一眼郑和:背刺我是吧?

“陛下,臣觉得,还是要多给年轻人机会。”

杨轩看着朱棣,眼神不善。

后者看懂了杨轩的眼神,轻咳一声,点点头道:“长平侯说的有理,要给年轻人机会。”

“三宝啊,既然长平侯不愿意去,那你就带着船队去吧!”

“朕已经在让人打造战船,训练水师了。”

“你呢,现在就可以做准备了。”

“平时,也可以多和长平侯多聊聊。”

“奴婢遵旨!”郑和压下心中的激动,道。

有生之年,他也有机会去圣地朝拜了。

“嗯,你先下去吧!”

“今天说的这些,没有朕的允许,一个字也不要说出去。”

朱棣道。

“是。”

郑和退出了御书房。

他这一走,朱棣顿时原形毕露。

“你你你,你刚刚那什么眼神?”

“威胁我?”

他指着杨轩质问。

“让你率领船队出海,这是对你的信任,你怎么就不识好歹呢?”

“行了,我不擅长水战。”

“而且海上什么意外都有可能发生,我一点经验都没。”

“这事儿,还是让别人去的好。”

杨轩随口道。

“唉,多好的机会啊!”朱棣放下手,有些可惜。

“没什么可惜的,而且我看好郑和。”杨轩笑了笑。

“行吧,随你。”朱棣也不再计较。

他算是看清楚了,杨轩这厮,就是懒。

自朝局稳定,太子的能力得到杨轩的认可之后,这家伙就真的是什么也不管了。

“对了,请个假。”杨轩像是想起了什么。

“干啥去?”朱棣问道。

“我以前答应过安庆,有机会要带她去祭奠一下秦愍王,晋恭王。”

“毕竟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妹,去世前连最后一面都没见到。”

“所以想帮她弥补一下遗憾。”

杨轩解释道。

虽然秦愍王朱樉人品很差,但不可否认,他对安庆这个妹妹不错。

朱棣沉默了一下,他的三位兄长,死的实在是太早了。

若是有一个还活着,靖难之役的结果就不知道会是什么了。

“行,我同意了。”

“需要多久?”

“半年以上,越久越好。”杨轩道。

“只是去祭奠,用得着这么久?”

“嗨,好不容易有机会出去一趟,可不得好好转转。”

“不行,最迟年前必须回来。”

……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