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六章 歪解揭语2

这揭语一共有四句,它们之间肯定有某种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它们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拆分开来理解。所以单单解开其中的一句,肯定还不能窥其全貌,因此必须要把它全部解开,理解其中真正的含意,才能准确地把握这四句揭语的精髓。目前他知晓的这一点点可能只是冰山一角,这样只能算是段章取意,或者是一知半解,这样的结果很容易让人误入歧途。

好在自己已经顺利地解开了第一句揭语,这是一个好的开端,也是一个令人振奋的信息,只要自己继续努力下去,一切都 可以迎刃而解。

于是,他准备继续探索那剩下三句揭语的内在含意。

很多事情是想起容易做起难,至于对第二句“七星花开”的解密,就再也没有第一句那么顺利了。他想了许久,花了更多的精力,直到最后,他把自己生命中和“七”相关的事情都清理了出来,一件一件地加以分析,然后又一件一件地排除,最后终于得出了一个自己以为还比较靠谱的结论。

朱元璋一厢情愿地认为,这七星便是指的与他一起出生入死,在陆家庄七雄结拜的另外六位兄弟武殿章、胡大海、汤和、邓俞、常遇春、郭英,他们每一人都是一颗闪亮的将星,散发着耀 眼的光芒,在史书上书写着属于他们的光辉。

他们更是一朵朵大红大紫的鲜花,展示着他们的魅力,受到万人的瞻仰,现在他们结义七兄弟一起打天下,但再鲜艳的花也有凋谢的一天,但是结出的果实却可以保存多年,也就是说自己的天下,今后还在靠这六位兄弟的后代来帮衬着。

所以,他对这六位兄弟的后代都 非常好,到最后他甚至屠尽了胡惟庸、李善长、蓝玉这些功臣的后人,但却基本保全了以上六位结义兄弟的后代。而事实证明,后来大明的天下,的确是靠这六位兄弟的后代鼎力支持,才得已延续了两百多年的国祚。

“九州浮沉”这句当然就很好理解了,这明显指的是几千年来,华夏大地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烽烟四起,战乱不断的大势是无法改变的。每一个朝代的更替,每一个家族的盛衰,都是无法避免的,唯有生生不息的华夏民族,永远屹立在这片美丽的神州大地上,只有伟大的人民才是这片天地的真正主宰,任何强盛繁荣的朝代、气吞天地的英雄都不过是匆匆过客罢了,在历史的长河中,犹如一朵璀璨的云烟,漂亮地绽放以后,却又消失得无影无踪。

解开了这句揭语以后,他的心里感到更加的恐慌了,如果不尽快解开这揭语的全部秘密,或许自己胸中的雄韬伟略,王图霸业都 将成了过眼的云烟,或者成了一段史书上的笑柄,更谈不上留给子孙的万代基业了。

“黑土同在”这一句他也琢磨了好久,并请教了好多心腹才猜透,原来这黑土组合在一起便是“墨”字,这可能是暗示墨家与九州大地永远同在的意思。同时也是给他透露了一个消息,这墨家是没有消亡的,而且他们对天下的大势还有很大的影响,甚至还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想要自己的万代基业,可能还要想办法得到墨家的襄助才能顺利完成。

这四句揭语的意思是分为两个层面的,前两句述说的是一层意思,后两句重点强调的又是更深一层意思。

他自认为已经 猜 透了这四句揭语,并作了一些相应的安排,所以便将此事抛开,不再去理会,一心一意地指挥自己的千军万马,去与各道英雄一起争夺天下了。

本来这件事大家都以为就这样算告了一个段落了, 人们甚至都已经渐渐淡忘了。

但五年以后,有一个更牛b的谋士刘伯温出山了,他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当时群雄纷争、相持不下的战局,大大加快了朱元璋一统天下的进程。

刘伯温生活在元末那个动荡不堪,百姓流离失所的年代,他知道,战乱最大的受害者便是老百姓。因此,他早年便立志,要干一番大吉业,助国家统一,让神州大地不再烽烟四起,以解万民于水火,救黎庶于倒悬。

他早年曾游历天下,博览群书,更是通晓天地五行,善用易经八卦的高人,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敢与诸葛亮相提并论的高人。

他为大明的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并最终帮助朱元璋一统天下,既实现了自己的夙愿,也完成了旷世的伟业,同时也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书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把自己的名字深深地刻进了各类史料典籍之中。

刘伯温一生都非常敬佩诸葛亮,他把诸葛亮当成了自己的良师、偶像,更把他作为是自己学习的楷模。所以他对与诸葛亮相关的书籍、记载甚至传说都非常感兴 趣,特别是诸葛亮七擒孟获这一段更是他重点学习和研究的内容。

通过不断的学习研究和走访,他居然得到了 “五行聚首,七星花开。九州浮沉,黑土同在。”这四句揭语。相传参透了这四句揭语,便能改朝换代,给万民以安康,造天下之福祉。

于是他潜下心来,认真研究,居然掌握了基中一些玄机,随着这些线索的不断拓展,他后来又发现了玉龙神驹的这条线索。

后来天下大乱,群众并起,历史与1000多年前的汉末乱世何其的相似,他也在那战乱纷争的格局中几经浮沉,后来在好友的再三相邀,特别是朱元璋诚挚的邀请下,终于出山,他的这一段经历,倒和诸葛亮有几分相似。

刘伯温的到来,马上成为了朱元璋麾下的第一谋士,立即取代了胡惟庸在朱元璋心目中的地位,他在运筹帷幄这方面的能力和水平是胡惟庸无法企及的,这让胡惟庸心里很是不爽。

特别是有一次朱元璋无意之间在刘伯温面前透露了那四句揭语的内容,同时还自我炫耀一般地说出了自己的理解。那无所不知的刘伯温听了之后,便如实说出了自己对那四句揭语的理解,这些与胡惟庸的理解有一些差异。

同时刘伯温还告之他,这四句揭语可能与他朱家的天下有很大的关系。要想得到天下,并坐稳天下,然后再代代相传下去,就务必要解开揭语中的秘密,想方设法达到揭语中所说的条件。要想进一步解开这四句揭语的密秘,就必须要找到玉龙神驹,并打开玉龙玄关,这就像一个连环扣一样,环环相接,中间缺了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行。

当时朱元璋听了刘伯温的这一翻解释之后,仍然心有不甘,并一在追问刘伯温这揭语中隐藏的含意时,刘伯温却以天机不可泄漏为由,没有再给他做过多的解释。

听到刘伯温那有根有据的解释后,朱元璋才知道自己被胡惟庸给骗了,自此他对胡惟庸便有了猜忌,并有意识地疏远了胡惟庸。

善谋事者,不善于谋自身,只那些阴险毒辣的小人才会成天算计别人,刘伯温一心为朱元璋出谋划策,当然无暇顾及这些琐屑小事。

而胡惟庸知道此事后,更加地愤恨刘伯温,这也为后来胡惟庸迫害刘伯温,最后朱元璋又诛杀胡惟庸埋下了重重的伏笔。

在他们戎马倥偬的生涯中,一有机会,朱元璋便会谦虚地向刘伯温请教一些高深的问题,或者是共同探讨,但刘伯温都 尽量回避这个话题,因为这是他也解不开的天机,只有到机缘巧合的时候,这些悬念自然会解开。

大明洪武年间,朱元璋一统天下,威震海内,其恩威布泽于寰宇,兵锋直指于四夷,终于平息了天下的干戈,消弭了多年来的征伐,结束了各人拥兵自众称王称霸的格局。

让游离于中央政权多年的西南地区,又重新回到了华夏的怀抱。要知道这是自三国时期的蜀汉政权灭亡之后,来自中原的大汉政权,又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统一了西南各部,这一点连随唐盛世都 未曾办到。当时很多人已经忘记了墨家的存在,更没有人关注躲在西南一隅的木氏族人。

按照他们木家祖宗的叮嘱,若天下一统,四海升平,且江山又回到了我们汉人的手中,统治阶级不再迫害木家族人,不再视木家族人为敌人,那木家族人就应该要大力拥护中央政权,维护天下长治久安,促使经济社会的繁荣稳定,所以当时的族长便率领族人主动归顺了朱明天下。

朱元璋本来就是贫苦人家出身,年轻的时候书读得少,没有被儒家思想洗脑,相反对社会的现状和民生的疾苦有较为深刻的理解,所以他对儒家的那一套理论不是很感兴趣,不再提倡独尊儒术的政治理论依据了。

再加上他受刘伯温的影响较大,所以他一直对墨家、道家的科技和理论都比较感兴趣,甚至提出了三教合一的理论,颇有当年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味道。

偏居一偶的木家族长阿甲阿德看到这样的欣喜的局面,敏锐地意识到他们木家发展的春天又来到了。所以他便在自己的心里提前做好了谋划,准备到南京去见朱元璋,主动输诚,去与统治阶级修复关系。

为了表达自己的诚意,临行前阿甲阿德拿出了自己的传家之宝,准备敬献给皇帝,同时也想好了自己此行要达到的两个目的;其一,就是要朱元璋赐给他一个姓,而且这个姓还是他想要的,这样他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姓回到祖宗的姓氏,既完成了祖祖辈辈的心愿,又不至于被江湖上那些别有用心的人来算计陷害了。其二、便是要说出自己心中的主张,争取要让皇帝认可,为自己的主张赢得合法的地位,这也是他们的列祖列宗所盼望的结果。

阿甲阿德来到南京将玉龙神驹献给朱元璋,同时还提出了自己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一些建议。朱元璋看了玉龙神驹后,马上让他想起了他已经亡故的军师刘伯温当年给他讲的那一件事情,所以他对玉龙神驹非常喜欢,几乎是到了爱不释手的地步。

当年因为战事吃紧,他无暇顾及这玉龙神驹的下落,现在机缘巧合,这玉龙神驹居然送到了他的手下,看来这还真的是天意,玉龙神驹的自动回归,不就预示着天命所归吗?于是他准备好好参透这其中的奥密,从而达到江山永固的目的。

爱屋及乌,由于喜欢阿甲阿德献来的玉龙神驹,所以朱元璋也愉快地采纳了阿甲阿德的建议。由此又进一步促进了当时文化和科技的一次大发展,科技和制造业人员也受到了应有的重视,而工业和制造业的发展更是迎来了一次史无前例的大爆发,也让大明的国力雄居于世界前列。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