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好消息
她着重提了新鲜两个字。
牛婶子想了想,倒也觉得划算,便点头应了下来。
随后,她又跟牛婶子说起了想要鸡蛋和蜂蜜的事情。
牛婶子跟她聊得开心,两人一边吃着柚子的同时,牛婶子也跟她提醒道:“要买鸡蛋的话,可以去梅三婶家买,她家的鸡蛋多时土生土长的,味道好,数量多,每天都有二十多只母鸡下蛋呢!”
“二十多只?天啊,这么多鸡,她一个人怎么养的过来?”
这些乡村八卦是原主以前从未了解的,所以苏烟的记忆里也并没有关于梅三婶的事情。
见她这副吃惊的样子,牛婶子便撇嘴一笑:“你这就吃惊了?人家梅三婶养的鸡一共有八十多只呢!以前最多的时候一共有一百来只,后来小鸡仔中有二十多只都陆陆续续的死了,现在能下蛋的有二十多只,寻常时候不下蛋的也有五十多只!更别提她自己还养着二十多只公鸡,孵化出来的和正在孵化的小鸡仔那更是多的数不过来!”
“她养这么多鸡干啥?”
苏烟来了兴趣,虽然同为女人,不过这个梅三婶看起来很有拼劲。
而且她居然有魄力养这么多只鸡,可见她跟村子里的女人是不一样的,是有见识的。
牛婶子咬了一口柚子后,擦了擦嘴角的果汁,答道:“这你就不知道了吧?听说她以前不是姓梅的,只是在京城里一户姓梅的大户人家那边干活儿,所以主人家给了她梅这个姓,给她在这里置办了些田土,她就把这些田土圈养起来弄了个养鸡场!”
“这年头谁不喜欢吃肉的啊?镇上那些酒楼客栈,饭馆肉摊子,谁不弄两只鸡去卖?光是鸡蛋也有的是人要,毕竟这东西大补,五文钱一斤,又划算,谁不想买?这买的人多了,她的生意自然也就好了呗!”
说到这里的时候,牛婶子眼里有些嫉妒了。
显然,同为女人,虽然她家也有营生,不过显然对方的营生更厉害。
“那这梅三婶,看着还有些魄力。”
苏烟微微垂眸,思忖着说了一句。
牛婶子却突然想起来什么似的,对她提醒道:“你对这个人真的没啥印象吗?”
“什么?”
似乎没想到牛婶子会问自己这个问题,苏烟一时间有些诧异的看着她:“莫非我以前见过她?”
见状,牛婶子摇了摇头,若有所思的说道:“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你是被爹娘从莲花村卖到荷叶村来的吧?”
“是啊!”
原主的确是被爹娘几两银子卖给陆慎行的。
一说起这事,她就不由得有些生气,也有些感慨。
这世上,任何没钱的时候,人命都是贱如草芥的!
然而,牛婶子的下一句话却叫她有些吃惊:“其实,那梅三婶就是莲花村的,你要是去找她买鸡蛋的话,就得去莲花村,不过,你如果收鸡蛋的数量不多的话,随便在村子里找几个人家凑凑也就得了!”
唉,她一个做美容产品的,要收的鸡蛋肯定不能少啊!
原主因为在荷叶村名声不咋地,所以根本收不到什么鸡蛋。
好不容易有人卖给她,她收来的价格也要高一些。
之前从镇上买回来的那些鸡蛋因为长时间装在背篓里,即便有布包裹着,也难免有些磕磕碰碰,直接碎了不少!
一时间,她忍不住叹了口气:“多谢婶子的好意,看来,我还是得抽空回一趟莲花村了。”
之后,她没有再久留,毕竟牛婶子也是有事要出门的。
不过,牛婶子先前跟她提到过的收蜂蜜的地方似乎也在莲花村,对方姓方,人称方大爷。
听说方大爷家世世代代都是养蜜蜂,卖蜂蜜为生的,他家的蜂蜜甚至得到了地主老爷的青睐,每年都要先卖给地主老爷。
不知道下回去莲花村的话,能不能从方大爷手里买到蜂蜜?
有些野生的蜂蜜不好处理,也无法弄干净,就不能加入到美容产品中。
而且,青楼那位如烟姑娘的脸还等着她去拯救,眼看时间就近在眼前,她只能先做些底妆产品出来。
心里压着事情,苏烟就先回到了陆家。
不过,才到家门口,她就看见谢怜正站在院子里一边晒干花,一边悄悄朝着东屋里偷看。
那干花都被她翻来覆去弄了好几次了,早就可以放手不管了,可她的心思却似乎并不在干花上面。
是以,苏烟眸光微闪,笑眯眯地来到她近前,凑近了她道:“怜儿,你在看什么呢?”
故作幽灵般的语气果然将这个丫头吓了一大跳!
谢怜忙低下头去,微微红了脸,对苏烟抿唇摇头。
见她不语,苏烟便微微朝东屋那边看了看。
却见东屋里,陆慎行跟一个青年男子面对面盘膝坐在炕上,中间摆着一张桌案。
而那桌案上则放着一些纸张,看起来像是资料的样子。
这大概是他们读书人之间类似试卷的东西吧?
苏烟如是猜测着,正准备收回打量的目光时,却见那青年男子似乎有所察觉一般转过头来。
待见了苏烟,他眸光微亮,顿时对着苏烟温和一笑:“嫂子。”
只见这青年模样俊朗,一双长眸如含着春水似的,十分温柔。
他穿着一身浅绿色对襟襦袖开衫,腰间系着一根白色要带,更突显身形飘逸。
如此文人穿着,便将他周身谦谦君子的气质发挥的淋漓尽致。
顿时,苏烟恍然大悟,忙从他身上收回目光,笑着询问道:“原来是轻舟兄弟!你来找我家相公温书吗?”
楚轻舟一笑,解释道:“皇帝大寿,普天同庆,特地准许了今年秋季再加一场恩科考试,我来是为了将这个喜讯报告给陆兄,二来也是想与陆兄商量一番共同赴考的计划。”
此话一出,苏烟眼睛一瞬间亮了,有些激动的跑到门边站着,紧紧把着门框看向陆慎行:“相公,他说的可是真的?朝廷真的要加一场科举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