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萍和姜玉芝不由得对视一眼,满是惊喜。
周知意精神大振,连忙上前?为其讲解起衣服上的设计点,“这款毛衣上的钩花都是纯手工织出来的,是模仿黄槐花盛开?的形态,这系列服装的设计概念就是从自然植物中?获取灵感?,将相关的元素、色彩融入到衣服中?……”
头一回听到“设计概念”这四个字的客商顿时很感?兴趣,继续听了下去,最后所有?的衣服几?乎都拿走了几?件。
周边的展商见状只是轻笑?一声,嘿,草台班子终于开?张了啊?可接下来的发展,简直是打他们?的脸,什么草台班子能有?这么好的生意?上午的冷清简直像是这些年轻人没找对方向,略一调整,便回到了正轨,甚至“加速行?驶”,在他们?不留神间便“超车”。
只是多?加了个零,订单便像雪花般飞了过来,甚至可以说是络绎不绝。
两款毛衣最快售罄,还?有?很多?人预订;然后是三角梅西装套装、刺绣衬衫、蓝晒长袖衫、牛仔喇叭裤、苔藓绿扎染长袖衫……
姜玉芝和何萍因?为忙碌暂时忘却了对这些有?钱人士的胆怯,还?敢大声起来。
“哎!你别急,现货没了可以下预订订单的,我们?有?自己的生产线,出货速度是有?保障的……”
“大家听我说,听我说啊!毛衣开?衫可以和牛仔喇叭裤一起带的,搭配起来也好看……”
穆霖在点货打包,根本没有?停下来的时候。
周知意一边记账,一边收钱,还?见缝插针继续讲解着衣服,吸引更多?人下单。
简直是割裂,上午特别闲,下午特别忙。
好不容易衣服全卖光,只剩下假人模特身?上那?展示用的样?衣,四人终于才能歇一口气。
何萍瘫坐在椅子上,感?慨道,“周知意,你生日这一天过得还?真是跌宕起伏。”
秋装展销会的时间是8月25日,正好是周知意的生日,大家本来商量好的等展销会结束,回去给她过生日。
姜玉芝也是累的抬不动手,“穆雨林,等下你去买蛋糕,我就不去了。”
何萍附议,“加一,我也要直接回去了。”
“就知道使唤我……”穆霖小声嘀咕,“我算是看明白了,你们?几?个就是把我当苦力。”
周知意看着本子上记下的一行?行?字,还?在埋头算账。
半晌后,她终于抬起头来,看向其他三人,漂亮的眉眼中?是压不住的喜色,“我觉得可以直接改成?庆功宴了,叫上赵姐和晓慧她们?,我们?今晚直接去吃大餐!何萍你不是说西南口路新开?了一家西餐厅吗?今天大家就都去长长见识!”
何萍立刻激动的呜呼一声。
穆霖挑眉,“哟,周老板发财了?”
他虽然知道衣服按照更改过的价格售出,肯定是赚了不少钱,但对总共的数目并?没有?什么概念。
周知意看了看周围,见没人过来这边,这才点点头。
身?体才刚满十九岁、灵魂是二十四岁的这天,周知意一天间就迈进了十万元户的行?列,成?为了一个小富婆。
一回到北发村,刚进家门,周知意都顾不上三只一天没见的热情狗狗,先去找赵娟,眼睛仿佛在发光,“赵姐,你家房子还?卖吗?”
刚想问问今天展销会上衣服卖的怎么样?的赵娟一愣,“啊?”
第60章 知意制衣厂
八十年代,市场经济还在小心的摸索中发展,虽说个体户如春笋般出现,但人们还是怕像前些年那样落得一个“投机倒把”的“资本家”帽子,在“私营企业”的概念还没有出现的当下,唯一被?认可的经商身份只有个体户。
个体户,顾名思?义,以?个人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个体户能不能雇工、雇多少工,这个问题甚至发展成了一个社会论题。
周知意在报纸上看到过一篇报道,新宁远郊一农民承包鱼塘,因着家大业大,雇了四百多人,因此引来了一阵热议。
有人用《资本论》来质疑,说雇工超过八个就不再是个体经济了,而是资本主?义经济,是剥削。
但也不可否认,这生意兴隆、摊子铺得挺大的渔民为新宁的经济发展贡献了不少力量。
在报纸上反反复复论战了快一个礼拜,最后以?领导们给出的八个字“先放一放,看看再说”盖棺定论,让风波暂时平息下来。
做生意有时候要?胆大,有时候又要?胆小。
周知意一直小心的控制自己摊子铺开的规模,安排在南风服装店的赵娟和何萍,制衣作?坊里姜玉芝和四个缝纫女工,再加上后来的新版师穆霖,正正好好控制在雇工八人的安全线内,就算忙不过来,她也想出了把一些手工活派发给城中村的其他女人这种擦边办法?,而不是再多招个人。
阴差阳错使那些女人生活好起来倒也能算是意外的收获。
只是周知意现在必须再扩大规模了。
秋装展销会上接到的订单,要?把那部分衣服生产出来交货,周知意也没打算把这些拿到展销会上售卖的衣服再放到南风服装店里售卖,哪怕用一开始的定价,对?于来东坝街进货的客商也是难以?接受的高昂价格,而且没人想看到自己花高价钱买的衣服转头见别人以?更低价格买到同款。
「南风」化作?两条线已是必须。
一条线专供展销会上的那些各大商场、百货商店,提供做工更繁复、工艺更复杂、用料更昂贵的衣服;另一条线则是继续铺货在档口?服装店里,提供物美价廉的平价服装给全国各地来进货的客商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