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2章 想请夫子劝降齐国

“这小圣贤庄的景色当真不错,难怪夫子常年久居于此。”

湿湿咸咸的海风吹过,让人产生一种慵懒惬意的感觉。

范季端起伏念泡好的茶抿了一小口,笑着说道。

如果当初真的和小衣离开韩国,或许自己也会选择到这里。

除了伏念和荀夫子之外,作陪的还有那位叫做颜路的年轻人以及张良。

荀夫子炯炯有神的双目凝视着满脸轻松的范季,语气平和道:“年纪大了,懒得走动而已。”

他原本有几十年没离开过小圣贤庄。

最近一次离开,还是因为眼前这人。

“那就更应该出去看看了,如今的世界,与夫子年轻时可是大不相同。”

范季放下茶杯,似乎话里有话。

荀夫子听出其中的味道,不急不慢道:“确实,老夫年轻的时候,天下还是七国并立。”

“可如今,却只剩下一个齐国和小半个楚国。”

“短短两年时间,先生当真是改变了这个世界。”

话音刚落,范季便摇了摇头。

“改变世界的不是我,我最多只是加快了一些进度罢了。”

“若是没有我,大势所趋之下,天下依然会一统。”

荀夫子没再说话,只是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两年前他见过赢政。

当时他就从嬴政的身上看到过了一股不同寻常的气势。

气吞山河,野心勃勃。

这是其余国家的君王都所不具备的。

“对了,那些纸张和印刷术用得可还行?”

突然,范季岔开这个话题。

荀夫子将目光投降一旁的伏念。

伏念是儒家大当家,负责一切事宜。

荀夫子辈分在这里,这种事情,自然用不着他来亲力亲为。

伏念感受到荀夫子的目光,刚忙回道:“多亏了国师的印刷术,如今我儒家典籍已经全部造册,所有儒家弟子都能领到拓本,比之前相互传阅要方便多了。”

说到这个,荀夫子也露出欣慰之色。

“如此看来,你们儒家传承文化教导要比之前容易些了。”

伏念点头道:“确实如此。”

范季展颜笑道:“想不想让你们的传承更广泛一些?”

荀夫子正准备低头喝茶,闻言猛地抬起脑袋。

目光灼灼地盯着范季。

如果换做别人说这话,他必定是不屑一顾。

但是这话从范季口中说出来,那就不一样了!

就连作陪的张良和颜路也瞬间来了精神。

荀夫子提着手中的茶杯,问道:“如何更加广泛?”

范季反问道:“夫子可曾听闻秦国设立学堂之事?”

四人一同点头。

这件事,他们早就有所耳闻。

秦国在全国各地开设学堂,不分贵贱,只要年龄达标,人人皆可入学。

范季继续说道:“不仅仅是学堂,我欲在咸阳设立一座大学,为最高学府。”

“从大学中毕业的学子,皆可参加科举。”

大学和科举两个新名词听得几人云里雾里。

“何为大学,何为科举?”

张良捏着下巴琢磨了一阵,还是没猜到究竟是什么意思。

范季将大学和科举的意思解释了一遍,几人顿时心中一震。

伏念难以置信道:“国师的意思是,从大学毕业的学子可以参加科举,而在科举中考双优异成绩的即可入朝为官?”

这种步入仕途的方式几人闻所未闻。

要知道,这个时代想当官,就只有举荐和继承。

可以说,能够当官的都是贵族子弟。

而这科举制,却是让天下人都有了这样的机会。

荀夫子当即就对这种方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同时也终于猜到范季过来的目的。

“国师此番前来,是想从老夫这里挖些老师过去?”

要办学院,怎么能够没有老师?

小学中学倒还好说,学院的等级越高,教授的学问也就越深奥。

小圣贤庄这么多杰出的儒家弟子,拉他们过去当老师再适合不过。

然而,范季却摇了摇头。

“夫子只说对了一半,我不是要挖老师过去,而是要连带着夫子一起挖过去。”

学校不能没有老师,同样也不能没有校长。

当今儒家辈分最高的荀夫子当校长,绰绰有余!

儒家三杰一齐朝荀夫子看去。

荀夫子在小圣贤庄已经多年不问事,现在范季叫他去当校长,无异于让他重出江湖。

“好。”

荀夫子没有多想,便点头答应下来。

这对儒家来说,是一个大机会。

不仅仅是能够宣扬儒家文化的机会,还能让更多的儒家学子成为李斯和韩非那样的人。

儒家三杰还没来得及惊讶荀夫子居然会答应得这么爽快。

范季接着又丢出一句话来。

“不过在此之前,还有件事想要麻烦夫子。”

荀夫子看着他嘴角的笑容,总觉得自己好像落进了他的套里。

“国师请说。”

范季直言不讳道:“想请夫子,劝降齐国。”

“什么?”

“劝降齐国?”

相较于伏念和颜路的震惊,荀夫子却要淡然许多。

他在齐国的声望极高。

而且君太后一直信奉儒家学术。

如果说在这齐国还有谁能在她面前说得上话的,那就一定非荀夫子莫属。

荀夫子苦笑道:“这才是国师此行的真正目的吧?”

以儒家学子今后的仕途为交换,让他劝降齐国。

从范季一开始说出这种让他心动的科举制时,他就在为后面的话埋下伏笔。

范季缓缓道:“儒家以仁为核心,这并非是为了我,也并非是为秦国。”

“而是为他们齐国王室,为齐国百姓,我想,夫子应该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天下大势几乎已成定局。

楚国一亡,齐国独木难支。

负隅顽抗的最终结果就是国破家亡。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