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眉头灯时皱了起来,狠狠的拍了一下龙书案。
「朕今年秋季还曾经看过户部的册子,共计收入国税六百万两。更何况还有许多从海外运进来的收益,怎么可能不够。难道是有谁贪污了不成?」
户部尚书吓得连连磕头,额头都磕出了血。
「从前收的银两是真的,但是朝廷在针对北元用兵,三分之二的银两都去了漠北。另外朝中还有几个地方有灾,赈灾又拨出了许多钱。剩下的钱……」
吓的户部尚书不敢说了。
「剩下的钱究竟哪里去了,讲!」
工部尚书哆哆嗦嗦的看了一下身边的太子,又低下了头。
「臣该死,实在无法说出剩下的钱究竟去了哪里,请陛下饶命!」
虽然他死也不敢说银子的去向,但是刚才看的那一眼叫朱元璋起了疑心。
「太子,你知道剩下的那笔钱去了哪里吗?」
太子吓得冷汗都冒出来了:「父皇明鉴,半个月前,父皇曾经命令儿臣册封,赛区道长为我大明第二国师,发重金给他修建奉天宫道观。还命令快点修好,儿臣着急,这钱就用的冒了些。」
朱元璋哼了一声:「那眼前的时局该怎么办?太子有什么良策吗?」
太子恭恭敬敬的说:「启奏父皇,民间百姓都在盛传,护国王朱堂实在是我大明的财神。既然我大明,有此财神,将筹钱的事交给他,想必不会辜负您老人家的期望。」
朱元璋点了点头,心说,这位太子虽说最近心思有些重,但在关键时候的见识还是不差的。现在朝廷的事儿有些多,花钱未免就冒了些。
至于赚钱的本事,在我大明如果护国王朱棠认第二,绝对没有人敢认第一。
于是转过头来看向了陆宁:「棠儿,朕封你为掌管军需的总办官,只要有军需有关的事,你都可以全权处理。能不能做到在三天之内筹集到一百万两银子?」
这话问出来,几乎全朝堂的文臣的目光都集中在陆宁的身上,他们心中暗想。
你这个人不读孔圣人的书,也不进行科举专门发明一些歪门邪道的东西,赚一些黑心钱。
这回朝廷用到钱了,如果你敢推三阻四,那就是对朝廷不忠,我们有的是办法整你。
谁知道陆宁答应得到相当的干脆:「儿臣领旨!」
听到陆宁这个表态,朱元璋长出了一口气。
「先说说你究竟有什么策略?丑话说到头,你可别说加税。从前的元朝就因为柯捐杂税太多,又赶上天灾人祸,这才引得天下大乱。朕可不想前元的老路。」
陆宁说:「儿臣自有赚钱之道,但是而且儿臣想金陵王朱雄英为副总办,协助儿臣一起办差。」
听到这里朱雄英未免有些兴奋:师父就是师父,关键的时候还不忘拉我一把。这回又给我露脸了。
太子朱标,感觉到叫陆宁办这个才抢了自己的彩,本来心情有些不痛快,突然发现陆宁又保住自己的儿子,倒也不好意思再出言反对了。于是给自己东宫的这些班底们使了个眼色。
少了这方面的阻力,再加上那些文臣们说的比谁都好听,办得比谁都熊,自然也没有一个想触这个霉头,自己把麻烦揽上身。
朱元璋马上拍板定案:「准奏。」
退朝之后,朱元璋留下了陆宁和朱雄英,两个人叫他们跟自己去御书房继续商量。
到了御书房,朱元璋问陆宁究竟有什么办法筹集来这些银子。
陆宁小声说:「儿臣现在谋划的不仅是军费的问题,还有兵员的问题。」
原本大明实行的是边户制度,当兵的都有专业的军户
,但是最近一些时候,大明战事不断,有不少军户的南丁全部战死,再想从原来的军户里招兵,显得更加困难。
要想从别的阶层里招,又担心那些农户与佃户们死伤过多,影响来年的农业劳力。
另外头疼的就是这些军费问题了。
现在朱元璋也为此犯愁,他真的想把在漠北方边的那些军队调回来,一些驰援嘉峪关。
但一来路途遥远,等这些人调回来,只怕战斗已经结束了。
另一方面还是军费问题,那些人从万里之外调回来,所需要的银两,远比从应天府发兵需要的银两多得多。
这怎么看也不划算。
陆宁小声说:「其实天下还有一种人,他们不劳动,不读书,不服兵役,却日进斗金。父皇不如把他们招来当兵就行。」
「你说的是谁?」
陆宁把一些自己统计来的数据告诉了朱元璋:「现在全国的声势与道观数量呈几何基数的增长,而这些教徒们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毫无节制的从一些年轻人之中吸收信徒。导致声道的数量远多于国家征兵的数量,这是不正常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他们的宗教事业虽然发达,但是亡国也相当的快。这就是一个教训。」
朱元璋哼了一声:「这些和尚道士不事生产,不去当兵,反而吸民间血,真的可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