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章 上联与下联

第382章 上联与下联

在东阳县,宋长江还有另一个绰号:“治‘乱’书记”。

2001年4月,他被派到新店镇任党委书记。这里一年换了4任镇领导,其中一位上任不到两个月,就找县委闹着要走人。那个年月,农村税费改革还未推行,农民负担沉重,干群矛盾突出,乡镇干部不好当。

宋长江上任后的第一站是鲜鱼村。启程前,有镇干部告诫他:见到干部的小汽车来,小心村民泼大粪。

宋长江笑笑,一个人拎个包包,跋山涉水,单刀赴会。

听说镇上来人了,一声吆喝,山坡上到处站满了人。男人们手上攥着钉锤,‘女’人扛着擀面杖,甚至一个面孔稚嫩的“细娃儿”手上也捏着一块鹅卵石。

宋长江环视四周,声音洪亮地说:“乡亲们,要打要劈先听我说几句话。我是刚来镇上的党委书记,就是来听大家喊冤叫屈的。”

那天,村民和他摆起“龙‘门’阵”,直到深夜。“我们恨的不是缴‘皇粮国税’,恨的是负担太重、账目不清。”村民的坦诚让宋长江心里五味杂陈。

哪有什么“刁民”?分明是基层干部自身有问题,却把责任推在百姓身上。

次日一大早,他命令镇党委全体成员自带方便面到鲜鱼村开会,现场调查‘摸’底。10多天后,他作出决定:退钱、换人、查账。

很快,干部多收村民的钱退了,群众欠集体的钱也还了,鲜鱼村迎来了“海选”,村民自主选择自己的“当家人”。如今,这个毗邻白龙江的村子发展起规模养鱼,成为名副其实的“鲜鱼村”。

这件事对宋长江触动很大:干群关系理不顺,村里、镇里乌烟瘴气,谈何发展致富?

2003年3月,宋长江调任天云乡党委书记。与新店镇一样,在宋长江来之前,天云乡一团‘乱’麻,被称为“土匪乡”。群众三天两头到省、市上访,干部根本腾不出时间和‘精’力抓工作。

为了从根子上解决问题,化解群众积怨,共谋发展,宋长江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推出了一套“干部下访寻问题解决”的新机制。

开始,不少镇村干部急了: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问题来了躲都躲不赢,还入户寻问题,这不是找麻烦吗?

宋长江很固执,反复讲一句话:问题找到一个,解决一个,也就少一个。老百姓不停地出“上联”,干部就要不断地对“下联”。

三星村龙明荣给乡党委出了个“上联”:村干部都把公章吊在‘裤’腰带上,农民办个结婚证明、迁移证明,要漫山遍野找干部。“脚板都跑大了,半个月还盖不来章,有时还要送礼哟!”

宋长江会同班子成员马上研究对出“下联”:乡里设立政务村务集中办事大厅,乡村300多个公章都集中在这里,每月逢场天,镇村干部集中坐镇大厅为群众办事。

化育桥村的农民又出了一个更难的“上联”:2004年,天河拆迁政策公布后,农民们恍然大悟,10年前他们应得的一笔拆迁款没有下发,被开发商偷偷‘私’吞了。

10年前的旧账,涉及3个开发商,而且人都没影了。宋长江没被吓倒:世界上哪有解不开的疙瘩?

他很快对出了下联:派出3个工作组,并亲自循着各种线索顺藤‘摸’瓜,找到已经转战到成都的开发商,几上成都,软硬兼施,硬是把出名难缠的房地产开发商“揪”回乡里谈判。

谈判中开发商耍赖,哭穷“没钱”,平日看起来谦和、斯文的宋长江猛拍桌子,脸‘色’厉害得吓人:“你们必须说清楚!否则别想出我这个乡政fu的‘门’!”

最终,被‘蒙’骗了好几年的老百姓,拿回了属于自己的拆迁款共100多万元,每户最多5万元,少的也有1万多元。

渐渐地,沉疴日减。如今在天云乡,即使千方百计,干部们能寻回的问题也只有10多个,而且基本做到大事不出镇、小事不出村。

宋长江感言:

当干部要学会热爱群众提出的问题,带着真情与群众‘交’朋友,这是一把通用钥匙,你对群众感情到位了,问题自然就好解决了。

“穷则‘乱’,富则安。”宋长江深知,只有帮助老百姓发展致富,才能真正斩断矛盾丛生的根源。

天云乡虽然山场、草场面积很大,但群众生活并不宽裕。一个重要原因是有些干部长期热衷搞“马路经济”、“政绩工程”,这任领导下令栽桃,下任领导动员种梨,来回折腾。乡里流传着顺口溜:“张书记栽树李书记挖,王书记来了重规划。”

此情此景令宋长江百感‘交’集。他回想起1986年刚到乡镇农技站工作时,也按上面指示推广种植过桃树,结果亏了,农民一气之下砍了树。

这成了宋长江心中永远的痛:共产党的干部,不能唯书、唯上,一定要唯民啊。他发誓,再也不能折腾老百姓了!

一段时间的思考后,宋长江提出一个新词:“百姓经济”。他认为,农村增收致富,首要的是尊重民意,因地制宜搞服务,百姓愿干的支持,不愿干的坚决不干。

有一次,上级希望天云乡在几个村里推广种植榆树,白送树苗,还付劳务费。宋长江到前进村调研后,发现农民担忧榆树根系发达,又遮阳,影响种庄稼。那就不种,宋长江把县里某位领导的安排顶了回去。

但宋长江深知,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发展生产,必须让老百姓通过发展产业增收致富。

经过调研,他觉得天云乡适于发展中‘药’材与‘花’卉种植,于是从免费举办中‘药’材与‘花’卉种植培训班入手,向群众投石问路。

开班时,兴致勃勃的宋长江进‘门’就愣了:尽管通知到各村,但只来了十几个人,到第二天只剩下四五人。他一问,才知道老百姓还以为新书记又搞“老套路”。

宋长江安慰沮丧的干部们:“这不怨老百姓,是我们过去犯了错。”说完,他来到走农民李长旺的家,他知道李长旺是天云乡‘花’卉种植“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从2000年他就开始种植‘花’卉,种‘花’育苗由于周期长,生长缓慢,这几年不仅没有获得理想收益,还倒贴不少生产资料,为此老李没少受村里人嘲笑。当了解到李长旺缺少发展资金时,宋长江就和乡信用社协商,将作李长旺作为‘花’卉种植试点给予5万的信贷扶持。2004年,不少客户上‘门’求购‘花’卉苗木,全村人都傻眼了,当年李长旺卖苗木赚了6万余元,掘得了“第一桶金”。

在他的辐‘射’带动和乡村领导的动员游说下,2005年‘春’,天云的‘花’卉面积由原来的20多亩猛增至800多亩。

为了掌握‘花’木种植实用技术,李长旺潜心研究‘花’木种植技艺及盆景制作,在宋长江的鼓励下,李长旺还自费去武汉进修园艺大专班的课程。2005年,他还到江苏、北京等地学习‘花’木盆景技艺,并加入了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掌握了先进种植技术后,李长旺依托该东阳县是“中国辛夷之乡”的品牌优势,嫁接并培育了白‘玉’兰、紫‘玉’兰、黄‘玉’兰等‘玉’兰系列和桂‘花’、含笑、紫薇等100多个‘花’木品种,到2005年年底,年纯收入达到10万元,成了全县闻名的“‘花’王”。

致富后的李长旺,为使更多群众掌握‘花’卉种植技术,还在村中举办‘花’木培训班,自费编印科技资料1000多份,手把手地向种植户传授‘花’卉苗木种植知识,使全村涌现出300多个‘花’木嫁接修剪技术能人,‘花’木种植面积迅速扩展到3600亩,‘花’木销往北京、上海、山东等11个省20多个城市。天云乡有40%的农户依靠‘侍’‘弄’、经营‘花’木走上致富路。

搞现代农业,不能靠天吃饭。接下来,宋长江带领镇村干部大兴水利,修渠、筑堰、建提灌站,实现了全镇农田浇灌的全覆盖。

之后,宋长江又干了件轰动全县的大事——修环形公路。天云乡的11个村全部是深山村,‘交’通极为不便。过去每到收获季节,蔬菜、水果运不出去,只好拿来喂猪。干部下乡寻问题,群众年年提修路,最终却年年失望。虽然前几届乡党委也想过修路,但都没能实施。

宋长江刚到天云乡就起意修路。他常‘私’下问村干部:老百姓究竟愿不愿意?如果修还有哪些困难?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