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九章选对了

“心里有个数,也好早早准备着。”

李兰不着痕迹的对着俞非晚露出个疑惑的眼神。

初次见面的热情,招架不住啊。

俞非晚捂嘴,笑着眨眨眼。

李兰忐忑不安的心稍稍落地。

没想到小院的落户还没完成,非晚就已经替她搞定了左邻右舍。

想到这里,李兰的脸上也溢满笑容,热络的回应申大娘。

待俞水山和申老伯乘着黄昏的天光回来时,李兰和申大娘之间已经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从家长里短聊到国家大事。

国家大事,李兰知之甚少,但是李兰是个很耐心的倾听者和提问者,充分的满足了申大娘的倾诉欲。

俞水山:……

只有他和申老伯之间还是要熟不熟的状态吗?

“办好了?”

一见俞水山的身影,李兰就连忙迎了上去。

俞水山点点头,看看已经逐渐昏暗的天色,小声提议道“咱们得回去了,要不然赶不上车了。”

李兰应下,笑意盈盈的跟申大娘和申老伯道别。

申大娘依依不舍“早些搬来啊。”

巷子口,一转身就还能看到申大娘晃动的手。

李兰感慨道“突然觉得来城里过日子也没以为的那么可怕,这世上还是好人多。”

申大娘的热情和大包大揽,打消了李兰心中的恐慌。

“爸妈,申奶奶下午带我去巷子最里面那家。”

俞非晚蹦蹦跳跳,将所见所闻全数告知了李兰和俞水山。

“家家都有家家的苦难啊。”李兰感叹着。

“不过,这院子买的确实值,左邻右舍都是发心正的人,相处起来也放心。”

俞水山沉吟片刻后,也煞有其事开口“希望咱们的孩子们也能正直勇敢,成不成才不强求,但一定要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李兰瞥了俞水山一眼,不满道“哪有先灭自己威风的?”

“成不成才,很重要。”

“王琴秀耀武扬威了这么些年,难不成还要让她压我头上一辈子,我的孩子必须得成才,做人不蒸馒头也得争口气。”

“要是我养的四个娃儿都没出息,王琴秀怕是能奚落死我。”

紧接着李兰揉揉俞非晚的头“别听你爸的,咱们要有志气,要有理想,好好奋斗,让你妈我也扬眉吐气。”

“得了机会念书,就得珍惜。”

俞非晚忙不迭的点头“妈,我会的。”

俞水山无奈叹息一声,他的意思不是说读书成才不重要,是怕给孩子们太多的压力,不是所有人都是读书的料。

一家人紧赶慢赶,终于赶上了回村的最后一趟车。

车上稀稀疏疏,昏暗的光线平添了萧索。

李兰擦擦额头上跑出的汗,后知后觉的一把拍在腿上“忘了买止晕车的药了。”

想到还要再受一次来时罪,李兰就苦哈哈的。

俞水山笑着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白色小药瓶“我记得呢。”

“去办过户回来的路上,就顺带买了。”

“想着过几天咱们还得坐车,我就多买了几颗。”

这一刻,昏暗的车厢内,李兰的眼睛格外亮。

谁说,她和水山的日子过的没滋没味的?

当年,她执意嫁给水山时,不少人都在看笑话,说她被猪油蒙心,又说水山念过书,跟她不是一路人没话说,就算是她陪着熬过了苦日子,也是什么糟糠之妻,迟早要心凉被憋疯。

实际上呢?

那些人,简直就是睁眼说瞎话。

她没读过书,所以她格外偏爱读书人。

但,选中水山,又不仅仅是因为水山有文化。

毕竟从小听山里的婆子们见过不少穿着衣服的禽兽的事情。

她选中水山,更多的是水山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人。

被媒人介绍相亲时,没看不起她,尊重她的意愿,不会大声发脾气,在她听不懂时会耐心的解释,迁就她把话说的直白。

这样的人,打着灯笼都找不到。

她就是坚信,哪怕水山一辈子都跟她没有共同语言,她理解不了水山书中的那些大道理,水山不会喜欢她口中的家长里短,水山都会凭良心对她好。

十几年的夫妻,证明她选对了。

这世上没有那么多天生就合适,也没有那么多从一开始就浓烈的深情,但可以有年复一年的相伴。

俞非晚在一旁抿嘴偷笑。

这个年代的情爱表现的方式与她所熟知的时代有所不同。

没有轰轰烈烈的宣之于口,更多的是一种时光流逝中的磨合。

有不幸,也有幸运。

反正,她看出来了,李兰和俞水山就是吗一戳幸运的人。

也不知是俞水山买的止晕车的药起了作用,还是李兰心中盛着温柔缱绻的心事,回程,李兰面色如常,就好似根本不存在晕车这回事。

到站,下车。

夜幕已经完全将这座小村庄笼罩。

只有沿路各家院子映出的点点光晕指引戴月归家的人。

老太太已经不止一次拄着拐杖站在大门外张望。

从天蒙蒙黑,到一片漆黑。

盼啊,盼啊,终于看到了熟悉的身影。

老太太打开了手电筒,照亮了门前的最后一段路。

“也不看着点时间,买院子哪有一天就能看好的,今天看不好,明天再看就是了。”

“再晚点儿,看你们怎么回来。”

老太太絮絮叨叨的声音顺着风清楚的传入三人耳中。

俞非晚三步并作两步小跑着上前握着老太太冰凉凉的手,一边低头哈着热气,一边开口“奶奶,我们买下院子了。”

老太太:!?(_;?

“这么快?”

“不会是被骗了吧?”

俞非晚眯眯眼笑着“因为我们遇到了心软的好人。”

老太太:越听越觉得被人骗了。

李兰和俞水山也随后进了院子,解释道“是真的买下了,还付了钱,过了户。”

“咱们也是在城里头有房子的人了。”

任何年代,房子都是归属感的重要来源。

老太太心惊肉跳“你们细细说给我听。”

慢慢的,老太太放松了,将信将疑“这么说,咱们还算是走了大运了?”

“差不多吧,邻里街坊都是好相处的。”

“以后咱们去了那里,也不怕被欺负。”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