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章国蠹无耻,唯杀可止
什么伯父你说你早就认识王守仁,还提出过邀请,结果被他拒绝了
曾鉴如今深入简出,对政事也不大理会,可京城中的风潮如此之大,他也不可能完全没有耳闻。正当谢宏烦恼之际,老人也是找上了他,然后带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惊异。
老夫有提过几次,不过贤侄你似乎不大热心,而伯安也是心存疑虑,因此
啊是他谢宏想起来了,曾伯父可不是提过几次伯安其人吗还说这人也是个心怀高远,独立特行的,只是谁想得到伯安就是王守仁呢要说古人这字号还真tg麻烦的,一个人有好多个称呼,不专门研究谁能记得住啊
阳明先生的大名,谢宏是如雷贯耳,可说到这位的生平事迹,他就一概不知了,学校不教这个,谢宏也不是个爱好哲学历史的人,哪会专门去研究这些啊
贤侄,如今你已经位列朝班,按说这字号也应该曾鉴会说这话,纯粹是从长辈的角度考虑的,可话说到一半,他自己也觉得有些荒谬,连个字都没取的秀才成了三品大员,这事儿还真是让人无语。
而以谢宏如今的名声,好像这字号取不取也没多大用处了,他在外面的名头多着呢,什么妖孽瘟神之类的不计其数,就算取了字号也没人叫,又取来做什么
伯父,既然你与他熟识,可知他上疏开海之举有何用意谢宏也没空理会那些,入乡随俗倒是不假,可这字号么,其实也无所谓了,难不成自己起个字叫瘟神,号妖孽先生
还是弄清王守仁的用意更重要,若是对方果然有意靠拢,或者是政见相同,那么拉拢之事就大有可为了。谢宏心里有些ji动,若是拿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比拟的话,唐伯虎顶多算是个张松法正,而王守仁却是诸葛亮和赵云的合体,分量完全不同,作用也是差别很大。
这个嘛曾鉴一拂胡须,低头思量了一番,这才说道:要说天马行空,伯安可能及不上贤侄,不过,他的想法一向也是如惊鸿掠影一般,让人难以揣度。这开海之议,却是他早年就与老夫探讨过的。
可小侄听说他是余姚人,怎么会早就存了这个念头谢宏大奇。
不了解对方的生平,并不代表一无所知。王阳明这样的人物,若是真的倡导过开海禁这等大事,无论成败,想必也会在历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谢宏纵是再怎么孤陋寡闻,也不可能一点都不知道。
伯安虽是声名不显,可他向来体恤民生,曾经上疏言道:罢冗员之俸,损不急之赏,止无名之征,节用省费,以赈济灾民,减轻民间负担。又尝言:民穷必有盗贼,因此,一直在追寻富民之法。
曾鉴显然对王守仁相当了解,引用对方的言辞也是信手拈来,而他家在余姚,也对海贸只是颇有所见,当年对老夫说起时,也称其为富民强国的良方,只是
老人叹息一声,慨然道:伯安素知进退之法,知道此事关系重大,远非一两人能够动摇的,就算他与老夫齐心合力,也不过是效法那螳臂当车之举罢了,因此,他只是与老夫si下里有过议论,从未表lu出来。此时他到底如何做想,老夫也难知究竟。
原来如此。谢宏点点头。他就觉得自己的王霸之气应该没那么厉害,连这位神人都能虎躯一震就收服了,原来不过是政见相同罢了。
而对方找的这个时机也令人疑huo,谢宏不相信以王守仁的本事,会看不出这事儿的复杂程度。在这幕大戏中,第一个冲上去的人,八成会成为炮灰,谢宏甚至都没舍得让严嵩出手,更别提唐伯虎了,结果王守仁却莫名其妙的冲了出来,真是奇怪啊。
那以伯父之见,小侄若是上门拜见,又或si下约见,他可会谢宏还是不死心,既然猜不出,那就直接上门去问个清楚好了。
曾鉴摇摇头:老夫觉伯安当日之意,应是不yu与贤侄有所瓜葛,因此老夫也是苦劝不果。而观其今日之行,他应该也是对事不对人,否则不会选在这样的时机出手,显然他是有所觉悟,只是想推动此事,却不想自列而入贤侄的阵营当中。
谢宏原本是存了患得患失之心,身在局中因此才没想通,此时听了曾鉴的分析,他也是一下就听明白了。王阳明这次的行动,分明就是只表达了对开海禁的支持,但是却跟自己无关呐,甚至宁愿为此承受江南士人的逆袭。
谢宏默然点头,这人既然下定了如此的决心,想必也是无可挽回了,自己若是帮他化解掉敌人的攻讦,恐怕还会起反效果都说不定。
见过大人,曾大人,有人送信给您说曹操,曹操到,曾鉴接过信一开,发现信中署名正是王守仁,展开一开,信中所言之事,也正与两人讨论的话题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