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言辞杀人,御史当道

本来天子圣驾返京会有诸多礼节程序要走的,只不过,这次正德归京却很特殊,寻常的礼仪是用不上的

那些礼仪多半是为了庆祝用的,而正德却是偷跑出京的。皇帝偷跑,别说本朝,就算是把史籍翻个遍,也是找不到先例的,所以,用什么礼节迎接圣驾,礼部的官员着实为这事儿烦了一阵子愁。

愁归愁,朝堂上还是达成了一点共识的,那就是即便失礼,也绝对不能用庆祝胜利的礼节来迎接圣驾

大家心里都清楚,现在民间已经传得沸沸扬扬,说正德是如何如何的圣明,巡视边关的各种传说也是深入人心,如果再用盛大的仪式欢迎这位天子,那他的声望还不窜到天上去众位大臣要摆到什么地方

所以,谢宏跟在正德身边,看到的就是这么一副有些怪异的场景,除了参拜迎驾,竟是没有任何其他的礼节了,没有鼓乐,没有颂词,只有一片静寂和各种冰冷的目光。

朝臣当先的是三个老者,身着大红朝服,头戴乌纱,应当就是三位大学士了。谢宏略略观察了一下,这三人都是神色如常,气若渊亭的模样,就算看见自己不合礼仪的伴在礼舆旁边,也只是微微皱了皱眉,没有任何表示。

三大学士身后,也都是身着一二品的朝廷大员,曾鉴就在其中,也只有在曾鉴这里,谢宏才能看到点善意,其他人或是如大学士般不屑,或是眼神冰冷的看着他。

皇上有谕:摆驾回宫。

有没有礼仪程序,正德倒是不十分在意,他本来就不喜欢这些繁杂的东西,再看朝臣们都阴沉着个脸,正德更觉得无趣,于是按照事先与谢宏商量好的对策,吩咐下去,先回宫再说。

谢宏的应对很简单,不管对方具体是什么谋划,只要能打乱了步骤,那就是最好的应对。只不过,事情显然没有那么顺利,几个大汉将军刚刚将正德口谕宣之于众,就发生了变故。

陛下,臣,监察御史苏逝有本启奏。一片静寂中,百官队列中闪出一人,躬身施礼,态度恭谨,可是声音却高,连远处围观的百姓也都听得清清楚楚。

来了。谢宏心里一紧,监察御史自是从属于都察院,这个苏逝应该就是先锋了,只是,这人长得倒是一表人材,可是这名字却有点奇怪,苏轼怎么就敢起了个大文豪的名字呢

正德摆了摆手,道:苏爱卿,你也知道,朕刚走了很远的路,已经很累了,有事的话就不能改天再说

正德说要回宫,苏逝却恍若未闻,起身朗声道:臣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此乃天理伦常,陛下乃是万乘之尊,系天下之所望,却不与众臣相商,贸然出京,以至天下忧心,宇内沸腾,臣请陛下下诏罪己,以谢天下万民,如此方是国家之福,社稷之幸。

这位苏御史不但名字大气,口气也很大,这一番话,让谢宏听得目瞪口呆。他引用那个典故,他也能听得懂,这话是孔子说的,大致意思就是: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

文人说出这种天理伦常一类的言词,没什么奇怪的,可是说到后面,他语气一转,居然让正德下自罪诏,这可就太牛了吧不管怎么说,正德可是皇帝,你一个七品御史,跳出来就让皇帝向天下人谢罪,这也行封建王朝不是很,皇帝的威严是不可冒犯的吗

谢宏茫然四顾,却发现似乎只有自己有这样的想法,对面的文武百官都是毫不动容,习以为常的模样。不但如此,就连正德这个当事人,也没为此而勃然大怒,而是耐心解释道:

苏爱卿,你的意思朕明白了,不过鞑虏多次寇边,肆虐边关,那里的百姓也是朕的子民,朕实在于心不忍啊,所以才不得不亲身前往,以求上下一心,退敌安民。

正德说的理直气壮,这些道理都是谢宏和他事先商量好了的,跟先期在京城散布的言论倒是保持了一致。

臣闻: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合抱之木,不生于步仞之丘。苏御史丝毫不为所动,又是引了一个典故,鞑虏不过边境小患,纵是陛下心念苍生之苦,但遣一上将将边军退之即可,何须御驾亲往须知陛下乃是万乘之躯,若有差池,将奈天下苍生何辜

彻查克扣军饷之事,本是谢宏得了江彬之事的启发,有些随意的举动。可是后来彻查之下,涉及数目之大,让正德这个皇帝都是触目惊心,更何况,当军饷发放之后,宣府军民的忠心拥戴,也让正德十分感动。

边军中多有克扣军饷之事,痼疾难治,又岂是一上将能够解决的

这时听得苏御史说的轻巧,正德也不由恼火,于是反唇相讥。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