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3章 威逼胁迫

流民问题,历朝历代都有,历经数千年而无法根除。

两汉的时候,朝廷采取限制、镇压和遣返,控制与安抚,主要把流民安排入籍在其他比较安稳的地方,或者修建城池设立郡县安置流民。

不过这种做法是针对大规模的流民,大多数是遣返,结果是大量的流民在回乡的路上就死亡了,那些被安排入籍其他地方的人很多都沦为了奴婢,更多的是参加农民起义造反了。

隋唐时期,帝王比较开明一些,采取了一些急救措施,比如开仓放粮,废除暴敛法令,减轻租赋,从而来挽救统治危机,这些措施虽然有一定的成效,但从整体上来看,收效甚微,流亡现象依然屡有发生。

宋朝时,将大量流民招安为官军,结果造成“冗兵”现象。

而到了大明朝中期,以严厉户籍管理、疏散和镇压对待流民,特别是荆襄流民起义,就是因为官军杀戮过重,导致流民直接造反了。

其实产生流民的原因,无非是天灾和人祸两种,如果两者叠加,百姓日子过不下去了,那便一定会造成“赤地千里,流民百万,盗贼蜂起”的惨烈局面,动摇国家的统治基础。

比如明朝末期崇祯年间,就是两者叠加的后果,大明也因此完蛋了,当然了明朝灭亡的原因不仅仅是这些。

可是现在涌入京师的这些人,可不是什么流民难民,而是大明王朝天下各地的匠人。

他们是在绝望的生活中看到了一丝希望,所以才会自发地组队来到京师前往西山,试图朝圣!

所以,李弘壁自然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冻死饿死。

在户部尚书夏原吉的配合之下,朝廷在西山开设了一个个粥厂,至少确保这些匠人可以糊口。

大明建国初期,太祖朱元璋在各地设有养济院收容灾民,养济孤贫残疾无依者,又设立义塚,掩埋遗尸骨骸。

到了永乐年间,太宗朱棣又在各地设立饭堂赈济流民,在京师还设立蜡烛、播竿二寺收容灾民。明朝中期以后,大明更是遍立粥厂,赈济灾民。

设立粥厂本来是为了体现仁政,不过到了明朝末年,朝廷国库困难,连当兵的都好几个月甚至是几年都没发军饷,对于流民,更是无力赈恤。各地的官员和富户大多又冷血,出来施粥的人太少了,导致各地流民饿殍遍野,众多妇女孩童被拐卖,更多的地方,连白花花的大姑娘白送都不要,给不起饭吃。

这样的王朝,岂会不崩塌呢?

夏原吉陪同李弘壁巡视粥厂,确认这些涌入京师的匠人都可以糊口。

可是夏原吉也提出了质疑,道:“肃王殿下,不能再这样继续下去了啊!”

“自从流民不断涌入京城后,京城中出现了很多问题!”

“比如很多商户米铺集体抬高了米价,趁机博取暴利,原本一石米要五两的银子,现在一石却要八两的银子,简直上抢了!”

“再比如治安问题,打架斗殴等等恶劣事件屡禁不止,甚至还出现了买卖孩童妇女的恶性事件……”

夏原吉这话就一个主题,一味的施粥肯定不行,必须要想办法彻底解决流民问题,不然往京师来的流民越来越多,京师的治安也会越来越差,搞的人心惶惶的,最终倒霉的还是他李弘壁这个肃王。

因为现在京师面临的这些问题,全都是他李弘壁一手搞出来的。

故意开那么飞球巡展会,以致于天下匠人都涌入京师前来西山朝圣!

要是不尽快想办法解决,那么李弘壁肯定会摊上大麻烦!

而且还不能关闭城门不让流民进城,这里是大明京师帝都所在,每天来往各地的贸易量极大,如果长期关闭城门,整个京师都会处于瘫痪状态的,那样太可怕了。

面对夏原吉的责难,李弘壁只是笑笑。

“只要朝廷将工匠协会制度推行下去,那他们自然就会安安心心地回家返乡了!”

夏原吉闻言一怔,随后深深地看了李弘壁一眼。

这算什么?

要挟朝廷吗?

还是说在逼迫朝廷?

你那什么工匠协会制度,实在是太离谱了!

完全就是在分割士绅缙绅的既得利益,正因为如此所以满朝缙绅才不会同意!

www.youxs.org,这是匠人们暂时的住处。

在无数个窝棚之间,到处都是垃圾与排泄物,臭味冲天。

窝棚里面,很多人身穿破旧肮脏的衣服,脸色枯黄,四肢干瘦,眼神飘忽;窝棚外面,一些失去父母的孤儿,目光呆滞的四处走动,有的饿的坐在了地上,眼巴巴的看着别人在一旁喝粥,他们连个能盛粥的破碗都没有。

看着眼前的种种场景,一切都是那么的触目惊心。

李弘壁指着这些百姓,看向夏原吉。

“看见了吗?”

“他们可不是什么流民,而是我大明王朝的工匠!”

“朝廷军备革新还要倚靠他们,一切技术都要依靠他们!”

“可是你看看他们现在过的是什么日子?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衣衫褴褛形同乞丐,这难道就是朝廷想要看到的吗?”

夏原吉无言以对。

其实他并不反对李弘壁的工匠协会制度。

只是因为反对的声音太高,而夏原吉本身也是文臣,所以他才一直没有表态罢了。

可是亲眼目睹了这些工匠的悲惨生活,但凡真正心怀百姓的人,都很难做到无动于衷。

所以夏原吉幽幽开了口,道:“肃王,老夫会支持你的工匠协会制度改革,但是你必须要做好准备,尽快解决聚集在此的工匠子民!”

“如若不然,他们今日的苦难,都将会是你李弘壁一手造成的!”

这句话分量就比较重了,不过李弘壁脸上却露出了笑容。

六部尚书里面,蹇义和夏原吉是一体的,所以夏原吉支持,蹇义也会支持,剩下那几位要么是皇帝陛下的心腹,要么就是永乐皇帝提拔起来的应声虫。

只要六部尚书同意,剩下那些内阁大学士同不同意,问题就不大了。

“他们的述求,其实很简单。”

“劳动有所得,可以养家糊口,仅此而已!”

李弘壁同样叹了口气。

“都是些淳朴子民,为什么不能给他们一条活路呢?”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