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行远与唐师偃在穆百万赞助的这场文会上惊鸿一瞥,留下了一篇高深莫测、宛如天书的文章,连续几日仍在持续酵。<strong>最新章节全文阅读.</strong>…。…
在场的士子少有精研经济之学的,看懂的没有几人,但是却并不意味着世人全都看不懂。再说看不懂自然要拿去请教别人,于是起到了一传十十传百的效果。
于是乎,这篇看起来莫名其妙的文章,也就莫名其妙的在定湖省省城江州红了。叶行远的文章还是比较注重深入浅出,只是略有些庞杂而已,在有心人眼中,只觉得意犹未尽,恨不得抓耳挠腮以求下文。
正如叶行远所预料的,他的名声并未流传在外,倒是唐师偃多了许多神乎其神的传说。毕竟唐师偃也是知名才子,很多年前在省城也曾红过,这一次卷土重来,所有人都觉得他是来找回场子的。
小道消息层出不穷,有人装作很懂内幕的说,“唐师偃当年愤而回乡,卧薪尝胆,这六年之后回来,必是要报当年一箭之仇!你们可瞧好了,这桃花文会只是第一炮,后面热闹只怕要一直延续到省试!”
这种论调得到很多人的附和,“唐师偃不知道得了什么奇遇,这卷土重来必定想大有作为。否则在文会上他亲自出手即可,何必让一个小年轻代笔出风头?这说明唐师偃志向不小,不屑于在文会比试!”
甚至有人说唐师偃在江上遇仙授五色笔,这才豁然开朗,学问大进,这次来省城正是为了出当年的一口气。
这些话传到李信耳中,让他更加憋气,却也有些惴惴不安。那日自叶行远与唐师偃走后,桃花文会勉勉强强开了下去,但只能算草草了事。
之后穆百万亲自开口,点名要了叶行远写的那篇文章,至于李信的作品。问都没问一句。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李信一腔热情凉了半截,此后就更恨唐师偃。
随着文章的渐渐流传,前往会馆来拜访唐师偃的人也越多了起来,一时间称得上门庭若市。
不过与他以往的交往对象不同。这次到访的人物,不再是各路风流才子,而是老于谋算的中年人,甚至大都是官员手下的师爷或幕僚。
他们旁敲侧击,想要从唐师偃嘴里多撬出一点儿东西来。[.想看的书几乎都有啊,比一般的小说网站要稳定很多更新还快,全文字的没有广告。]唐师偃也算是绷得住。次次都含糊对答,滴水不漏,这几日间没被人找出什么纰漏之处,不过也已经苦不堪言。
叶行远这篇“释租”,堪称是微言大义,讲的是地租小事情,但去隐含着某种越常人所想的义理。
唐师偃也看过了好几遍,甚至不耻下问,反复向叶行远请教过,隐隐能通其理。这也是他勉强能够应付那些精细人物的原因。
但要说到文章中蕴含的更深义理,唐师偃还是似懂非懂,要他以这个话题再向外延展,对别人高谈阔论,那就万万不能了。
所以面对各路来探求真理的好学之士,唐师偃只能摆出架子,装糊涂应付过去,但天知道还能应付多久。不深谈或可敷衍过去,可一旦被人长久追问,只怕总要露出马脚。
所以唐师偃甜蜜并痛苦着。私下里也抱怨了几句:“贤弟!你怎么写出这样刁难人的文章,再如此下去,愚兄可能撑不住了。”
叶行远同样蛋疼的很,他也没想到居然展到如此程度。果然省城不比府县,懂行的人就是多。只要稍稍露出一点峥嵘,别人就围了上来。
现在看来,主要还是因为这篇文章透露出一些新经济思想,引起了省城中不少实务官吏的兴趣。果然国人务实,之前叶行远写过的大文章。论过形而上学,论过道德修养,都未曾掀起这么大的波澜。
而这一篇论地租之文,其实不过是开了个头,略微给如今沉闷的财税之道开了扇窗子。就有目光敏锐之人注意到了,照这个态势下去,唐师偃被整个省城幕府所重,乃至于声名动于京中,只怕也是早晚的事。
不过让叶行远比较庆幸的是,他一开始就有心理准备,将唐师偃顶在前面,否则的话如今烦不胜烦的可就是自己了。
唐师偃是老牌才子,与省城之中的高层也没有什么旧怨,无非是踩踩李信这种层次的人物而已。他出这个名,就算有人眼红,总不会起别样的心思。
而叶行远就不同,他年纪太轻,又在省城官场得罪了人,若还不知收敛招摇过市,说不定就有不测之祸。
“真是奇哉怪也,这篇文章并不像是圣贤之言,为何官场中人纷纷惊动?”唐师偃不太明白其中门道,不由得嘀咕了几声。
叶行远笑了笑,没有过多解释,因为对唐师偃根本解释不清。这篇文章其实是在探讨一种新的经济模式,不再考虑地主与佃农的对立,而是将地租放入市场考量,对官府吏员来说,这就是一种新的角度。
若是深入挖掘下去,甚至可以对朝廷现行的赋税制度进行根本性的改变,乃至于影响到整个帝国的经济基础。
叶行远本身也读过史书,自然知道历代以来,赋税地租多经变化。从之前的租庸调制,到本朝一条鞭法,再官绅一体纳粮,摊丁入亩,其实赋税沿革,与原本他所经历的世界并无多大的差异。
但无论是怎样的赋税制度,始终是回避了田地的根本所有权问题,地租与田赋的双重标准,也让佃户与地主都是无所适从。
朝廷该以什么标准收取田赋?地主又该以什么标准收取田租?理想中的“永不加赋”、“廉租养民”都是道德上的论述,实际对整个帝国的经济并无指导意义,而到了后期,随着土地兼并的加重、内外交困的压力,赋税只会越来越高,最后终于导致尖锐的矛盾爆。
事实上近几年中,这种情形在定湖省已有生。若是风调雨顺还好,碰上天地元气不足的年头,地方遭遇灾情,便有流民四起,背井离乡,就是因为活不下去。
省城之中官员为此焦头烂额,所以对归阳县这种地方的小事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妖怪周知县的强硬政策,反而得到省内支持,也不是没有原因。
而叶行远这篇文章,虽然还未涉及具体的田赋地租之法,但他所述原理却非同一般,乃是指导性的,或许可以在更高的层面上解决如今的时事难题。
这些久经实务的幕僚们何等眼光,只一看便知是大才,因此都是不避嫌疑,6续前来探讨研究。
叶行远想明白了这个道理,知道也是合该唐师偃达,便笑道:“前辈何必担心,这经济之策已经细细与前辈叙述,其中艰深之处,前辈固然未能全然了悟。但应付几天不成问题。
别人若有所问,你只云山雾罩说些闲话便是,若是真真问到的施政之法,那也不是一日可成,前辈自可与我商量过之后再作打算。”
这不是叶行远自以为是,经济学思想也是慢慢积累起来的,几百年也许才能积累出一点成果。当今世界士人的智力虽然不差,又有天机灵力的支撑,更能深入思考,但想要囫囵吞枣的理解他所写的文章容易,但想要深入掌握,则仍需要时间。
唐师偃愁眉苦脸道:“暂时也只能如此了,如今骑虎难下,吾心难安哪!”
叶行远笑道:“前辈尽管安心做高卧隆中的大才便是,人家要来请你,你尽管多摆架子。等你将我这《原富》十三篇参悟透了,这假的也变成真的。”
把唐师偃推了上去,叶行远也不能不管,他这几日之中略作思考,列出十三篇文字,结集为《原富》,让唐师偃背熟了。又晚上不见客的时候细细传授,如今唐师偃已经读到第二篇,颇有心得。
唐师偃摇头道:“世人如今纷纷扬扬,说我老唐遇仙,得授天书,方才能扬眉吐气,谁知道老唐的天书是贤弟你所赠?倒是贤弟之才怠乎天授,真不知道是哪里来的?这隆中又是何处?”
一见《原富》十三篇,唐师偃彻底对叶行远五体投地,只能认为他是生而知之者。因此对叶行远说些奇怪之言,也都不放在心上了。
两人正说笑间,会馆掌柜喜滋滋的又进来报,“唐相公,这次可不得了,金师爷命人送来帖子,说是要亲自来拜见唐相公你呢!”
金师爷?唐师偃愣了愣,他脑中想起一个人名字,却不敢置信,反问道:“你莫要吓我,金师爷难道是藩台身边的亲信心腹金无焕?”
“哪还有第二个金师爷?”掌柜拍手大笑。他没想到唐师偃居然老树开花,不几日间重新名满省城,看来倒是比低调的叶行远更有贵人相了,幸好之前没有太过怠慢这位爷。
掌柜又催促道:“金师爷差人说一会便到,小的就请唐相公先换换衣服。”
金无焕与之前那些人身份又不同,毕竟是布政使身边的亲信人,据说跟在藩台身边已有十年之久,堪称久经宦海,在这省城中地位极高,谁都要给他几分薄面。
唐师偃受宠若惊,正要听掌柜的话换衣服见人,叶行远却突然伸手拦住了,笑道:“前辈,你又忘了?如今你是大贤,怎可如此不矜持?听我之言,今日便随我出门游山玩水去,给金师爷留下一句话,便说日后有缘再见。”
叶行远心道这会儿是真要动真格的了,既然如此,倒不如玩的更大一些,干脆把唐师偃彻底的推上去。再说唐师偃目前还欠缺火候,先躲几天再深入学习一下为好。(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