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太抢手

窑厂顺利开工之后,工人们干劲十足,制坯场地上热热闹闹却井然有序。

因为制坯是按量计酬的,这极大的提高了工人们的积极性。

本来制坯盒子都是两仓的,后来有些力气大的,自己购买了三仓的,一下子就提高了三分之一的产量。

原来正常一天生产两千块砖坯的,现在可以生产三千块了。

到了九月初,第一窑装坯点火成功。

点火开始,李国强就住在了窑厂,寸步不离。

第一窑,结果会怎么样呢?

千万不能有什么闪失,一窑近十万砖坯呢。

王建顺更紧张,作为窑厂第一任厂长,这是李国强对自己的信任,不但要开个好头,就是以后也决不能出现问题。

从开工到现在,王建顺吃住都在窑厂,没有离开过一步,紧盯生产环节,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虽然已经进入了初秋,但天气依然很热。

看到不少工人顶着烈日加班加点的干,怕他们中暑,李国强吩咐王建顺,让他让厨房师傅每天熬上两大锅的绿豆汤,送到制坯现场。

要是有走村串户卖冰棍的过来,最起码上下午都给工人们各买一支豆沙的冰棍。

那卖冰棍的看他们每天都买,干脆别的地方也不跑了,每天只管待在窑厂,毕竟这儿有百十号人呢,每天能卖上个两三百支,比他原来跑这跑那的生意都好。

看着窑厂的红火景象,李国强既高兴又遗憾。

高兴的是,窑厂的投产马上就见效了。

遗憾的是,因为缺乏资金,今年计划建个大型米厂的计划泡汤了。

到了九月十号,是窑厂开窑的好日子。

这一天刚好也是第四个教师节,钱玄心里感慨,自己已经从教师身份转变为自由人了。

不过,他一点儿也不后悔,跟着李国强干,带劲,有挑战。过去那种刻板的生活,他是再也回不去了。

乡里很重视窑厂开的第一窑,左安林去县里开会了,他特意委托乡长童爱国带领几个乡干部过来参加开窑仪式。

本来李国强心里就有些紧张,生怕出现什么意外,现在乡里几个干部在场,更加忐忑不安起来。

他看了看窑厂大师傅,“刘师傅,应该没有问题吧?”

“我干这行都二十多年了,掌窑也有八九年光景了,正常是没有问题的,不过,作为我们师傅来说,不等窑门打开那一刻,谁都不敢做百分之百的保证。”

师傅这话说得滴水不漏,可退可进。可李国强听了,心里却更加不踏实了。

现在才早上九点多钟,地面上已经热气直冒了。

乡里几个干部在那儿有点站不住脚,太热了。

可童富贵在,他们又不敢随便乱走,只好咬牙坚持着,有人不停的用手帕擦额头上的汗。

好在不一会儿厨房就送来了绿豆汤,每人都喝了一大碗,舒服多了。

乡干部们心想,这窑厂工人苦是苦点,可这儿待遇倒是真不错,一会儿喝绿豆汤,一会儿吃豆沙冰棍,而且工资比他们还高。

想是这么想,要是真让他们来窑厂干,他们也是干不下来的。

十点钟开窑,大师傅明显也有些紧张,站在窑门口局促不安的,手脚都无处可放似的。

这大师傅是重金挖过来的,钱玄跑了多次,跟他谈了很久,才把他拿下。

这边工资确实很高,但他也觉得肩上担子很重,每一窑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李国强站在高处,看了看手表,十点整,大声喊道:“开窑——”

大师傅一挥手,窑门那儿几个工人手持铁钎,马上向前,一起开窑。

随着封窑打开,里面红艳艳的砖块呈现在大家面前。

大师傅心里的石块终于落了地,大喊:“成了。”

后面一大群人马上也兴奋的跟着喊起来,“成了——”

李国强快步过来,“童乡长,成了。”

童爱国上前握住他的手,“好啊,成了,第一窑就取得了成功,祝贺你啊!”

“谢谢,这下总算放心了。”

“童乡长,讲几句吧。”

“好,今儿高兴,就讲两句。”

李国强再次回到高处,向高兴的人群压了一下手,“今天是我们窑厂高兴的日子,乡里领导也来了,我们热烈欢迎童乡长致辞。”

童爱国也站到了高处,“同志们,今天我们乡窑厂第一窑顺利开窑,可喜可贺,首先,我向李国强董事长表示祝贺。”

“我们乡历来以农业为主,经济欠发达,在全县总是拖后腿。窑厂现在是我们乡最大的企业,既解决了百十号村民的就业,也提振全乡经济发展。”

“李国强同志,是一位敢想敢干更敢闯的企业家,自从他创业以来,就不断给我们带来惊喜,我是看着超英集团成长过程的,在此,我祝贺超英集团越办越大,立足青莲,跨越市县,走向全国。”

“我也希望青莲乡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李国强、张国强、赵国强,共同走上富裕路,谱写青莲新篇章。”

“最后,我要说一声,窑厂所有的师傅和工人们,你们辛苦了!”

形势正如李国强先前所料,因为洪水毁坏了不少房屋,很多原本就想重建房屋的人家现在都把这事提上了日程,红砖一下子就成了紧俏货,十分抢手,窑厂每天都有人来排除开砖单。

如果是别人,这个时候肯定是涨价,每块砖涨上个一分二分钱,都是正常的。

可是李国强之前便承诺过,为了帮助大家改善建房,每块砖比别的窑厂便宜一分钱。

这样一来,买砖的人更多,第一窑这十万砖半天的功夫便被人抢购完了,交上钱的人都喜滋滋的,没交上钱开到砖单的,都是垂头丧气。

不少人跑来办公室来找王建顺,甚至直接来找李国强,想走后门弄些红砖,可是根本没有砖了,他们也没有办法。

李国强安慰大家,“我们加班加点生产,尽量多生产红砖,都能买到的。”

其实李国强的心里在想,这么多人要买砖,根本不可能供应得上的。

一个念头闪了出来,“要是条件允许,再盘一座窑。”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