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0:天下粮仓

谢琅态度温和,老百姓也舍不得离去,毕竟不是谁都能见到当今圣上的。

周钰在后面收拾好帐篷,铺开地毯,将随身带的几个食盒摆放好,只等谢琅那边的百姓散去,他们再带着儿子到处玩玩。

小太子依偎在谢琅身边,大眼睛打量着面前的老百姓,里面还有好几个孩子。

那些孩子们穿着朴素,有的人衣裳上面还有补丁,并不代表他们家里的条件就很穷,有些人家还是比较会过日子的,衣服破了补一补照旧可以穿。

不过小太子的穿着的确是太华贵,才让几个小娃娃看的目不转睛。

陛下都亲口说了,要女子十八岁以后再成亲,他们心里只觉得陛下对他们的好,至于多留两年是不是会成为老姑娘,他们现在也顾不得了。

若是县衙那边这样说,他们心里可能还会觉得不合适,可是换个人,心态完全变了。

“以前成亲早,是因为日子不好过,指不定什么时候人就没了,现在不同,天下安定,百姓也能吃饱喝足,生病后也有医院就诊,寿命比起以往长了好几年,所以晚两年对谁都好。”

“是,陛下这么说,咱们肯定不会给陛下添堵。”

谢琅眉目含笑,“家里的孩子也让他们多读书,哪怕大人过得苦一点,可不能耽误了孩子们,以后说不准家里就能出个做官的。读书不一定有用,但是不读书却很难出头。女娃娃也别觉得就不如男娃娃贵重,朕还是女子呢,不也成为了皇帝。朕的口碑在民间好不好?”

“好着呢。”人群里,一个婶子赶忙道:“就是给咱们老百姓人口地,不用再给地主老财苦哈哈的种地,陛下就已经好的不得了了呢。”

只这一点,谢琅就已经碾压了前面所有的君主。

谢琅笑容更深了,“老太太现在和家里的几个儿子一起住着?”

老人家抿抿嘴,“一大家子都住一块。”

“和儿媳可有摩擦?”谢琅还是想着打破现在父母在不分家的规矩。

“不瞒陛下,这筷子和碗都能碰出个响儿来,婆婆和儿媳妇那肯定要吵吵两句的。”

这话倒是不假,“一大家子住在一起难免会吵架,老太太还不如自己个儿住呢,将儿子儿媳都分出去。”

老太太愣了,这不合规矩啊,不过是谢琅亲口说的,她倒是不知道该如何回应了。

“您老伴可还在?”

“在呢,身子骨也硬实。”

“那挺好的。”谢琅拔起几棵草,手指灵活的编织了一直青草的手镯,然后给儿子套在手腕上,美的小太子乐不可支,“和儿子儿媳住在一起,难免吵吵闹闹的,分出去的话,你们老两口过自己的日子,不用担心瞧儿媳不痛快,每天老两口想吃什么就自己做,人口地里面重点蔬菜或者别的卖俩钱,每年儿子儿媳给你们老两口一定的粮食。”

她瞧着老人家的眼神,对方似乎很难说服。

“老太太,你们老两口辛苦二十几年,给他们娶了媳妇,不应该轻松下来?难道还得再操劳个二十年,将孙子孙女也张罗了?”

“陛下,老话说父母在不分家的。”

“老太太为何觉得不分家好?儿子儿媳在眼皮底下,一家人挤在一起,感觉热闹?”

老太太沉默好一会儿,也不知道该怎么说。

“朕明白,你辛辛苦苦把几个儿子拉扯大,突然他们娶妻后就要分开,心里会觉得空落落的,可是老太太,他们早晚都要独立的。当初你刚成亲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和公婆分家?”

“……”老太太想过,她刚嫁人的时候,婆婆就不怎么待见她,只因为老头子看上了她,婆婆却想让自己外甥女做儿媳妇,那些年看自己真的是跟仇人似的,每天天不亮就指使自己干活,大半夜才能进被窝睡觉。

后来好不容易熬死了婆婆,她的日子才算是好过起来。

见她的态度,谢琅心里了然。

“所以啊,女人何苦为难女人呢?对吧。”

老太太中午回到家里,看到家里二十几口人,莫名觉得挤得慌。

可想到分家,心里却忐忑不安,甚至还有点焦躁。

五个儿子,五个儿媳,还有十一个孙子孙女,把家里所有的屋子都挤得满满当当的,以前家里还有厨房,后来孙子孙女多了,厨房都空出来住人了,后来家里几个爷们在院子里打了个茅草棚,当做厨房用。

几个儿媳妇做好饭,二十几号人把堂屋给挤得几乎转不开身子,在以前觉得寻常,如今却有些看不下去了。

饭后,老夫妻俩回到屋里,老太太和老头子说起了这件事。

“老头子,你觉得咱分家合适不?”

老爷子看着老伴一眼,“咋啦?现在不挺好的?”

“好啥呀。”老太太叹口气,“家里堵得转不开身,吃顿饭就跟饿鬼投胎似的,一顿饭就得一大锅的馍,天天这样瞧着不得劲。”

“都一大把年纪了,谁知道能活几年,凑合凑合得了。”老爷子唉声叹气的转个身,“村里有谁分家了,这分开也不好看。”

“陛下说分开好。”

“……”老头子转头瞧了老伴一眼,“你说啥?”

老太太将上午遇到谢琅的事情说了一遍,老爷子似乎也沉思起来了。

几日后,上窑村里就传开了,老于家要分家了。

俩老的跟着长子长媳过日子,下面四个儿子都分出来单过。

于老头特地去村长家里,让村长给其他四个儿子批宅基地。

一时间,不少人都来老于家暗搓搓的打听消息,是不是几个儿子儿媳妇不孝顺,才让于老头俩人分家。

不过有人来来去去的,都没打听出什么来,于老头只说家里人太多,挤得慌,分开过日子就挺好。

于家长媳得知终于要分家了,心里似乎一下子就疏阔起来。

作为长媳,家里的东西一般是要留给他们夫妻俩的,下面还有四个小叔子和弟媳,长媳心里始终都觉得憋屈。

她愿意养活公婆,可心底对其他四家到底有想法。

都是上窑村的人,人家分家要批宅基地,村长自然没意见,随后带人在从村子里丈量了四块地,然后于家那四家晚辈就开始托人盖房子了。

房子倒是不用多少,却也是青砖房。

于家五个儿子都能干,分家也没有闹出什么笑话,手里的银钱盖房子还是够的。

前前后后大半个月,其他四家都搬出去了,老于家顿时也变得宽敞起来。

大房有三个孩子,俩小子一闺女,以前大房家的闺女都和其他房里的姊妹睡在一个屋子里,现在小姑娘自己就占着一个屋子,可是高兴坏了。

就连俩小子也是一人一个屋,晚上可是不用担心被谁踹下床,也不用担心有人和自己争被窝。

以前是妯娌几个一块儿做饭,现在是大房媳妇自己,就算是忙碌些,她也乐意。

等到公婆不在了,他们的体己也就是大房的了,而且公婆的人口地可是大房夫妻俩种着,老爷子和老太太一年能吃多少粮食。

几个儿子都是勤快的,分家后也知道孝顺爹妈,家里但凡有点好吃的,都会让孩子或者是亲自送过来给老两口尝尝。

老太太暗中也琢磨过味来了,分家的好处有,那就是几个妯娌的感情比以前好了,以前住在一块,私下里可没少在自个儿屋里嘀嘀咕咕的。

她每天还是帮着喂喂鸡,扫扫院子,其他的事儿有大儿媳,一个人就能利索起来,倒是和没分家之前,并无太大区别。

家里也安静不小,清闲时候就听孙子孙女当着自己的面背背书,她听着也高兴。

最最关键的是,蒸上一大锅的白面馍,够他们这几个人吃两天的。

以前一顿饭就得大半锅的米饭,或者是一大锅的白面馍,即便是一天两顿饭,那也得来两锅白面馍,瞧着就心疼。

谢琅并不知道老太太分家了,她也不认为凭借自己三言两语,就真的能让古旧的思想一朝顿悟。

分不分家看他们自己,谢琅并不会强制执行。

这一年,大周各大州府纷纷解除了宵禁,老百姓不需要到了一定的时间就关门锁户,大周五十州府,都已经铺路完毕,路灯也都装好,从入夜到晨曦前,街上的路灯几乎亮一个晚上。

如今气候还有些冷,绝大多数的人半夜之前就回家了,等到了夏天,恐怕很多人都能彻夜不眠的在外游玩。

京城这两年就是如此,夏日炎热的时候,即便是到了下半夜,美食广场都有很多年轻人在这里纳凉品尝美味的餐点。

而就在今年,冰棒问世了。

这并非是谢琅弄得,而是御膳房里的一个御厨的家人,学到了制作冰棒和冰沙的方法,就在京城里租了一个小摊位。

冰沙的制作方法不难,从冰块上挂下一些冰屑,再淋上捣碎的时令果酱,淋上一圈风靡,口感冰凉且香甜爽快,一开业就引来了很多年轻人和孩子们的竞相购买。

冰棒则是奶油与白糖勾兑后冻住的,这也是纯手工,咬一口香醇的奶味混合着甜滋滋的味道,感觉天灵盖都要升华了。

现在民间出现了很多的私人作坊,主要的产业都掌握在朝廷手中,其他的一些便民产业,谢琅是没打算插手的。

“粮仓的建设情况如何了?”早朝上,谢琅看着谢琏问道。

谢琏道:“回禀陛下,目前长安,江陵和云城的粮仓都已经建好了,从去年年底,户部就派人将粮食一次运往这三处粮仓,同时唐洲,耀州,燕京,凉州,和姑苏五处的粮仓也都在后期的建设之中。按照陛下的旨意,一旦这六座粮仓全部囤满,可以满足天下百姓五年的温饱,只要不是数年旱涝灾害,大周将不会出现饿殍遍野的情况。”

谢琅点点头,“每年户部收取上来的粮食,在保证京城百姓宽裕的情况下,其余的粮食全部秘密送往朝廷粮仓。同时,姚将军也派遣几批人马去各地粮仓驻扎,务必要保证其隐秘和安全性,那将会是我大周天下百姓的命脉。”

谢琏和姚慧芳恭敬领命。

“同时,也告诉地方官府,在各地建立地方粮仓。”她这句话是交代苏相的。

之后,她看着身边不远处的大周疆域图,这张长五米,宽三米的疆域图一直都摆放在太和殿中。

她在其中一个位置点了点,这里是豫州,位于大周的中轴线偏东北方的位置,属于沿海内陆地区。

豫州与江陵比邻,江陵是鱼米之乡,而豫州也是一处宝地。

“在这个位置。”她点了点豫州的一个郡县,“让豫州知府在苍梧郡重点发展玻璃大棚,种植各种蔬菜,有百姓对此有意的话,可以让豫州知府以及苍梧郡进行相应的补助,可以让银行给他们进行担保。另外再让人去那边进行帮扶。”

苏颍和谢琏再次领命。

如今大周虽说很多老百姓都会种植一些蔬菜,可是很少有人大面积的专门栽种。

一般都是在自家自留地里种植一些留着自己吃,种的多了,才会拿出来进行售卖,也都是少量的。

长安城作为大周帝都,肯定是不会缺少各种蔬菜,但是其他地方却相对要单调许多。

尤其是在沧州等最北方的几座州府,哪里大片的都是草原,老百姓对于羊肉奶类的倒是不缺,蔬菜却格外稀有,价格也比起其他的州府要贵了不止一星半点。

归根结底,还是量少的原因。

未来的系统里有很多的蔬菜种子,谢琅就趁着接下来的日子,让周钰把未来整理出来的栽培方法抄录下来,然后印刷装订成册,再让毕业生里对农业感兴趣的人才,去当地进行技术援助。

苍梧郡是在豫州来说不好不坏,各项条件只是占据中等水平,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郡中的百姓也多是种地过活,虽说不会饿肚子,可是也存不下多少余钱。

此次得知朝廷要重点栽培苍梧郡,当地郡守差点没高兴傻了。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