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步入契约社会

PS:跪求收藏,跪求支持,拜托大家了

在少年带领下,刘玺一行人找到了一群难民。

少年名叫萧平,他全部的记忆中,只有父亲用血肉之躯挡住鞑子屠刀时留下的那句话,“快,带你母亲和妹妹走!”

他带着母亲和妹妹,随着大队百姓逃进了山林,鞑子搜山,像捕鸟儿一样把山中百姓一一猎杀,但总有极少数人被幸运女神的光环照中,躲过了杀劫。

失去了至亲之人,没有粮食,没有希望,在山林中靠着泉水和野果度过坚难的时日,与死亡的解脱相比,不知道这究竟是幸还是不幸?

有人变成了行尸走肉,有人呆坐在尸体堆中,有人抱着亲人的尸身不愿放弃,有人四处搜巡后投入了大海,但也有恢复过来的人,在一处避风的山坳暂时藏身。

萧平的母亲、妹妹就在这里,所以他拿起了柴刀,守在山坳的入口。

汉军士兵接替了他的工作,他们拿出干粮,分发给山坳中可怜的人们,他们扶持着老幼妇孺,登上雪栀号帆船。这艘生命之舟,会把这些可怜人送往希望的彼岸。

经清点,幸存者只有三百一十一人,这就是数万百姓被屠戮后余下的数字,幸好,他们基本上没受伤,身体还算健康——老弱病残早已死在敌人的屠刀下。

雪栀号帆船有二百多吨的载重量,去行朝朝贡时运载鹿肉盐巴武器盔甲等大批贡品,回来则只装着几箱子白银,基本上是空载,运这点人绰绰有余。刘玺把难民们安排到货舱,注意通风,并给他们提供了清洁的饮水和食物。

确认亲人的安全得到了保障,萧平很快恢复过来,他上上下下的奔忙,协助汉军管理难民们,替双方做好沟通。就连一向沉默寡言的姜文禄,都竖起大拇指说了个“好!”

泉州至琉球一百二十多海里,也就是多个小时的航程,第二天清晨,雪栀号回到了琉球。刘玺命令汉军腾出军营,暂时安置这批难民。

此时的刘玺与所有看到锦田山惨剧的人一样,变得沉默了,他仿佛明白了更多,也更加坚定了接下来要走的路:呵呵!元鞑子、蒲寿庚,我会让你们这些畜生后悔生到这个世上!

汉军士兵们不再嘻嘻哈哈,他们打水、烧火、蒸饭、炒菜,做着安置难民的工作,沉默的同时,不忘给被救的同胞们报以一个温暖的微笑。

被救的百姓先洗了个暖洋洋的热水澡,然后得到一份包括海鱼、蔬菜和大米饭的早餐,最后在民政署长姜文富那儿登记。热水澡、丰盛的食物,更重要的是同胞的微笑,让难民们的灵魂又回到了躯壳中,看得出来,不少人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

古老的民族啊,毕竟你有绵延四千年的韧性。

姜大科长非常高兴,因为他在难民中找到不少识字的人,这下子登记工作变轻松了。他已经想好了,要好好的招几个科员,分担自己的工作。

但是刘玺打碎了他的美梦,“有学问的人必须优先补充到学校,承担教学工作。曲海镜将优先挑选人才,然后才能轮到政府机构。”

每人在登记后得到三贯铜钱的一年期无息贷款,刘玺考虑过了,以两三人组成一个家庭计算,这笔钱能用水泥、砖头建造一所坚固美观的房子,还能使他们坚持到自食其力的一天。至于亲人被杀完的单身者,就更好解决了,孤儿安排到小学住读,青壮年可以招募到各个工场,都有工人宿舍提供。

很快登记结果被呈到总督府的案头,这批难民几乎全是泉州城内外的居民,行业涵盖三教九流,赶大车的、开染坊的、酒楼跑堂的小二、媒人牙婆、大厨子、生药铺伙计、皮匠、茶馆说书先生、读书士子、泥水匠、女绣工,甚至还有两个妓女。

杨埔成一见这份名单就兴奋了,“刘大人,咱们可以把这些人按照行业组织起来,就像铁厂、缝纫工坊那样,办几个饭馆、绣坊什么的,必定能赚钱。”

确实,钢铁厂和缝纫工坊的集约化经营,产生了极高的效益,且不说钢铁厂,就是刚刚成立半个月的缝纫工坊,就做出了汉军和警察所需的二百多套冬装,可以每人发两件。

曾经的帐房师爷马上算开了,一名妇女在家,哄孩子洗衣服做饭再喂喂鸡喂喂猪,一天就忙忙碌碌的过去了,要缝缝补补还得挑亮油灯熬夜干。但如果按刘玺的方法实行专业分工,假设一百个家庭有一百名妇女,则十人专管做饭、五人专管带小孩、五人专管洗衣,再来十个人,把快嘴二婶那样的养鸡场办一个,养猪场也按类似的方法办一个,什么事都做完了,居然能剩下七十个劳动力可以投入纺织、缝纫或者其他行业。

这对于缺乏人口的琉球,意义十分巨大。

刘玺则想得更多,工业化必然实现社会分工,社会分工除了提高生产率,至少还有两个好处。

一方面,分工使自然人必须出售自己的劳动产品,用出售所得的货币购买别人的劳动产品,这加速了货币流通,有利于资本的形成。

另一方面,它还加强了整个社会的凝聚力,在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时代,一家人能够自行解决所有需求,邻里间可以“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社会分工则使家庭必须与外界发生经济联系,才能实现劳动交换,这显然加大了自然人家庭对社会的依赖。

不过刘玺没同意杨埔成的想法,他再一次告诫贪心的老头子:“请记住,你现在不是我刘玺个人的帐房师爷,而是琉球的财税署长。你不需要整天想办法替我挣钱,而应该为整个琉球的繁荣着想。所以现在你想想应该怎么做?”

老师爷面红耳赤,想起了以前刘玺说的那些话:

“民营经济是最活跃的,因为赚的铜板会落进自己的腰包。”

“国富民强不对,民富才能国强。一个国家,朝廷和皇家的仓库堆满金银,百姓却饥肠辘辘,这样的‘富国’一定不强。”

“琉球政府要抓大放小,给老百姓自发的商业活动以生存空间。”……

杨埔成得出了结论,应该让老百姓自己来做这些事情。但是,怎样引导、扶持他们呢?如果官府不出面提倡,也许很久才会有聪明人想到这些赚钱的点子。

刘玺的办法就两个字:“招标。”

在新移民抵达琉球的三天之后,刘玺在总督府门前办起了项目招标会,面向全体琉球居民公开招标,有幼儿园、食堂、洗染坊、理发店、茶馆、养猪场等项目,每项最少要招到一个,最多两个。

刘玺提供技术支持。合作条件有三种,谁有资金的,琉球划给土地,自己办去;没钱办的,可以年息二成贷款,也可以用人力折股份,双方合资。

如果某个项目的竞争者多,刘玺按照他们的自身条件,择优挑选两个;如果没人应标,就加大琉球方面的优惠条件,直到有人接标。

所有的中标者都要和琉球政府签订正式文书,刘玺命令姜文富制定了详细的格式合同,每一份都盖上总督府鲜红的大印。

陆大壮对此表示不解,他认为这完全是多此一举,汉军才是保证履行合约的力量,“如果没有汉军,这份文件就是废纸;如果汉军忠于您,有没有文书也无所谓,大人一句话,谁敢不执行呢?”

刘玺神秘一笑,“姜文富,你来回答这个问题,我记得曾经告诉过你答案。”

姜文富一本正经的说:“武装力量是秩序存在的保障,但秩序的建立绝不仅仅依赖武力。”

“还有什么?”

“公正的法律,力量的自我谦抑,还有……”姜文富想了想,说出最近刘玺嘴里学到的一个新词,“契约精神。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