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四章 共和国长子的业务

东方都市报社的总编室里,一场少数人的小会开的有声有色。

看着铺了一桌的女演员照片,各位男同志都是一副严肃而知性的表情。

“先不要管封面了,”

抱着一杯茶的江海,暂时也拿不定主意:

“还是先把12个月的女演员照片给挑出来吧。”

“这还不好选么,”

新闻部的荣斌早就瞧好了:“刘小庆、陈冲、张瑜。”

嘴上说着话,手里还不忘把照片给挑出来。

这一弄,办公室里几位全都兴奋了。

排版编辑宁花:“怎么能没有潘红呢”

副刊部的潘文升:“朱琳同志也很优秀。”

“还有龚雪。”江海终于说出了一个。

1980年10月,东方都市报社的同志,为了丰富人民的业余生活,开阔群众的艺术视野。

虽说只抖抖霍霍的印了两万多本,但已经是一次很了不起的突破了。

到了两年后的今天,《东方都市报》的总编江海也决定豁出去一回。

印它个十万本!

其实挂历这玩意,一直就没退出过年代舞台。

只不过纯明星的挂历,目前还没在市面上出现过。

按照历史的轨迹,等到了1982年底。

会有一位浙省美术出版社的摄影师,抱着照相机跑去北影厂的女演员方舒家里串门。

当时的方舒,早已凭一部《瞧着一家子》的电影火遍了大江南北。

而这位摄影师,就是冲着这鼓劲去的。

之后在一块红绸被面的背景前,方舒的一张半身照,成了之后一本明星挂历中最端正的一张。

等到了第二年的一天,中影厂的几位同志和这位编辑坐在一块一聊。

发现每个人手里都有几张知名女演员的照片。

于是,一本名为“影中人”的明星挂历,就这样面市了。

在燕京的猪肉还在卖一块五一斤的时候,这本挂历就卖出了10块钱一本的高价。

但即便是这样,印了22万本的挂历还是在瞬间就没了。

很快,这件事被体育总局的同志知道了。

当即就在第二年,也就是1984年推出了一本体操队的女队员比赛集锦。

先不说那一水游泳衣模样的表演服,如何震惊四野。

就那一行“珍珠奶糖厂”联合印制的广告词,也不是其它部门能有的胆量。

打那之后,以明星美女、汽车家装、风景名胜、人体艺术为主题的挂历,便开始百花齐放了。

别说是个人买卖,就连企业单位都拿这玩意当福利发。

而最开始印发“明星挂历”的浙省美术出版社,就是依靠高密度出版发行“明星挂历”。

不但给自己家砌了一栋高楼,还在省出版局集资盖楼的时候,捐出了二百万。

也就在同一时期,周迅等一大帮艺校女学生,开始依靠10块钱一张的挂历照片,走进了艺术人生。

杭一州武林路一间不足15平的小平房。

成了何赛非、将勤勤、陈虹、何晴、陶惠敏……经常出入拍挂历照的地方。

等到了1991年,导演谢铁骊就是在一本挂历上,挑中了周迅出演电影《古墓荒芜》。

而正在为《青青河边草》选角的琼瑶,也看中了挂历封面上温柔似水的何晴。

不过也正是在那个时候,“挂历”这种耀眼的年货,开始从抢手变成了抢客。

于是,以市场经济挂钩的挂历画面,便逐渐奔放了起来。

别说是穿的省的港台女明星,就连什么都不穿的金发大美妞,也是随处可见。

家家户户大门一推,你要是能在墙上瞧见一本穿三点的,都算是进了一保守派门户。

出版局眼瞧着越来越离谱了。

便在1996年紧急出台了“反腐扫黄”、“比基尼挂历仅限于体育赛事活动”的相关规定。

结果,一场后世难以想象的全解放挂历文化,才开始悄然消失。

……

“同志们,”

就在办公室正选的热火朝天时,“明星挂历”的发起人江山,捧着一叠照片兴奋的走了进来:

“瞧瞧,我又给大家找了不少照片。”

“快给我看看。”

“这还都是剧照嘛。”

“张瑜的这张能给我吗”

“照片太多了也不好,”江海的眼都看花了:“我们都挑花眼了。”

“都定下谁了”江山进门就给自己倒水:“选好了没有”

“你来看看,”

“一张照片看着太单薄了,”江山又在照片堆里扒拉了起来:

“咱们最好在每张主页的边上,再拼两三个圆形小张。”

“这个提议不错,”蔡主编认为:“毕竟要看整整一个月嘛!”

“小张的照片,干脆就用她们的剧照。”江海也伸手挑了起来。

荣斌提醒道:“关键先得定人数。”

“这张,”蔡主编又挑出一位:“沈丹萍。”

“还有她,斯琴高娃。”

江山:“多少个了”

“9个了!”

《东方都市报》这次的挂历主题叫《80年代的新一辈》,岁数大的还真不能上。

“那就干脆再加几位男演员,”

江山觉得也该给女同志们送点福利:“来个陈佩丝。”

宁花立马道:“再来个唐国强。”

“对了,”荣斌:“还有《庐山恋》的郭凯敏。”

这哥们最近比唐国强都火。

在和张瑜拍了部爆火的《庐山恋》之前,还和龚雪演了一部《好事多磨》。

“行了,正好够12张了,”

江海对着老三挥了挥手:“江科长,一会麻烦你再去找几张男演员的照片吧!”

终于,《东方都市报》的明星挂历,就这样诞生了。

……

燕京城,钓鱼台国宾馆。

李部、卢旭章和一位许久不见的老朋友,坐到了一块。

“怎么样啊,世平,”

卢旭章瞧着从香江回来的庄世平,笑道:“今天这道点心,你没吃过吧”

看着桌上的一大盘“荷塘月色”,庄世平都不知道该从哪儿下嘴了:

“真是吃的呀你要不说,我还以为是盆景呢!”

哈哈哈一阵笑声过后,几位老同志同时举起了筷子。

自打江山来这走了一遭后,“八仙过海”、“荷塘月色”等菜式,便被加入了国宾馆的菜单。

“我这次回燕京,”

“是嘛,”李部的筷子一停:“这是件好事呀!”

……

1979年改革初期,中国银行便在卢森堡开了一家新中国成立后的首家海外分行。

随后,日一本的输出入银行,进入燕京设立了第一家外资银行办事处。

到了1980年,东京银行又陆续在燕京、浦江、广一州、设立了办事处。

“据我了解,”李部这会放下了筷子:“日——本的兴业银行,已经被获准入境了开办银行了。”

“你们……”李部:“想好在哪落脚了吗”

“我的意思嘛……”庄世平缓缓道:“还是想在深一圳落户。”

“……”稍稍顿了几秒后,李部点了点头:“还是你想的周到呀……”

世人皆知香江的南洋商业银行创始人是庄世平。

却不知这家银行最初却是香江的联合行出资拿到的牌照。

杨廉安,红色商业战线的潜伏者,也是博古同志的亲弟弟。

这位当初以两根金条打天下的香江“联合行”创办人,有着和卢旭章极其相似的经历。

他俩一个内地、一个港澳,都在为前方战线输送钱粮。

不同的是,拥有经商天赋、但并不喜欢做买卖的卢旭章,在新中国成立后,便把自己手里的广大华行一并交给了杨廉安。

于是,杨廉安把手里的香江“联合行”、与广大华行一合,便合成了一家奔着世界500强就去的共和国长子——华润集团。

对于开办银行这份买卖,组织上就一直没撒过手。

抗日战争时期,就在延安开办过银行。

那会儿,老百姓都管它叫窑洞银行。

别看名字叫的不开阔,但窑洞银行可是一家发行过货币的银行。

《亮剑》中李云龙担心当地老百姓不认的那张“边区券”,就是窑洞银行发行的货币。

等到了1949年解放后,因为国家还没有一家外币银行。

联合行在香江的所有贸易活动,都要依赖汇丰、渣打。

于是,联合行的董事长杨廉安,便向组织申请开办一家海外银行。

一方面利于吸引海外华侨的侨汇,另一方面利于海外的企业与国内的资金流通。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联合行给自己换了一个响当当的名号“华润”。

为了不引起不必要的纠纷。

香江南洋商业银行的实际运作人,就交给了看似与华润毫无瓜葛的爱国商人庄世平。

1949年12月14日,香江的南洋商业银行正式开业。

打那天开始,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就一直飘扬在银行的大楼上空了。

杨廉安万万也没想到,他这一托付,竟让庄世平为之献出了一生。

钓鱼台里的一间小餐厅,隐映在园林之间。

这一晚,为了给远道而来的庄先生接风,李部和卢旭章都来了。

“紧赶慢赶,还是晚了东京银行一步呀,”

庄世平感觉实在是太遗憾了:“不然,我们就是第一家外资入境银行了。”

“这早点晚点有什么关系,”

卢旭章给老友斟了一杯酒:“你们能第一个落户深一圳,才是最重要的。”

“这倒也是!”

“我听说最近几年,”李部笑道:“南洋商业银行发展的很猛呀,什么新加坡、马来、日一本、印尼都开了分行了”

“还得继续扩充下去,与日——本的东京银行相比,我们的业务还不及他们的十分之一,”

庄世平和二位碰了一杯道:

“在宣传推广方面,东京银行一直都是行业的佼佼者。”

李部:“哦”

卢旭章:“是嘛”

“伱们要是看过他们家的那部广告,就知道我为什么这样说了。”

“什么样的广告”李部如今对广告特感兴趣。

“你俩都知道自动取款机吧,”庄世平笑道:

“那部广告居然把自动取款机,变成了一个小女孩的爸爸,连我这个岁数都给瞧感动了。

据说,东京银行就是以这部广告,打败了住友银行。”

听到这,李部总觉的在哪里听过这部广告。

不但要在日--本播放,还要拿去其它几个国家一块放,估计这次又得花上不少钱了。”

“等等,”

李部忽然一抬手:“花重金你这重金说的是多少”

“东京银行的那部广告,你知道是哪家公司做的吗”这一会,了解实情的卢旭章开口了。

“怎么”庄世平忽然就觉得气氛不对了:“你知道”

“在日--本东京,有一家名为大地的广告公司……”

早在刚与江山接触上那会儿,江山的那点海外经历便已经被旅游局了解的一清二楚了。

而这家公司的广告设计师,就是咱们国内最厉害的广告策划师——江山同志!”

卢局一向喜欢往大了说。

“我说怎么这么耳熟呢,”

这一会,李部也悟了:“老庄,你现在听懂了吗”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