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的捷报如同春风一般,迅速穿越了千山万水,传回了繁华的京城,紫禁城内。
皇帝刘承,正坐在金碧辉煌的龙椅上,手中紧握着那份沉甸甸的战报,眼中闪烁着难以抑制的喜悦与激动。
他仿佛已经看到了边疆的烽火渐渐熄灭,百姓们重归安宁生活的美好图景。
这份捷报,无疑是给风雨飘摇中的大汉朝带来了一剂强心针,让刘承心中那份对于未来的不确定与忧虑,瞬间烟消云散。
消息如同野火燎原,迅速在朝廷内外传开。
大臣们纷纷聚集于金銮殿外,议论纷纷,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对吕布与黄忠的敬佩与赞赏。
他们深知,这场胜利不仅是对大汉军威的一次有力彰显,更是对岛国野心勃勃的侵略行径的一次沉重打击。
于是,一封封奏章如同雪花般飞向刘承的御案,大臣们竞相上表,请求皇帝赐予吕布与黄忠以及所有参与此战的汉军将士以丰厚的封赏,以表彰他们的赫赫战功,激励士气,巩固国防。
大殿内,随着捷报的传开,群臣们也纷纷露出喜悦之色,议论声此起彼伏,整个宫殿洋溢着一片欢腾。
刘承深知,这场胜利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辉煌,更是对民心的一次巨大鼓舞,是他实现宏图大志的重要一步。
他站起身来,衣袂飘飘,声音坚定而有力:“传令下去,为黄忠、吕布两位将军加官进爵,犒赏三军,让天下人皆知,我大汉之威,不可侵犯!”
随着刘承的命令传遍四方,成都城内外,乃至整个天下,都为之震动。
人们纷纷传颂着黄忠与吕布的英勇事迹,对刘承的英明领导充满了敬畏与期待。
然而,面对这大捷的喜悦,刘承却并未有半分的高兴。
他深知,胜利的喜悦虽令人陶醉,但眼前的和平只是暂时的宁静。
大汉朝与岛国之间的争端,如同深埋地下的暗流,表面上看似平静无波,实则暗潮汹涌,随时可能再次爆发更为激烈的冲突。
岛国人的野心并未因一次失败而熄灭,他们正暗中积蓄力量,准备卷土重来。
刘承的目光穿透了眼前的繁华,望向了更加遥远的未来。
他明白,真正的考验还在后头,大汉朝需要的是更加坚实的防线,是更加英勇无畏的战士,以及更加深邃的战略眼光。
冷静下来之后,刘承的心跳渐渐恢复了正常的节奏,但那双眸子里燃烧的火焰却未曾熄灭。
夜色如墨,透过营帐的缝隙,几缕冷风悄悄溜进,拂动着他坚毅的脸庞。
他深知,东洋人的野心如同这无尽的黑暗,贪婪而狡猾,屡次侵犯大汉的领土,每一次都企图在这片古老而富饶的土地上啃下一块肉来。
这次,幽州,这座承载着无数汉人心血与荣耀的古城,就险些被那些贪婪的东洋侵略者给攻下来了。
城墙上的箭痕、血渍,以及百姓们惊恐未定的眼神,如同烙印一般,深深地刻在了刘承的心里。
他闭上眼,脑海中浮现出那一幕幕惊心动魄的画面:烽火连天,战鼓雷动,无数英勇的战士倒在了保卫家园的战场上,他们的鲜血染红了这片土地,也点燃了刘承心中的怒火。
“不能就这么算了!”刘承猛地睁开眼,眸中闪烁着决绝的光芒。
他站起身来,在大殿内来回踱步,每一步都踏出了他心中的不甘与愤怒。
他意识到,被动的防守只会让敌人更加嚣张,唯有主动出击,方能扭转战局,守护这片土地上的每一寸山河,每一个生命。
......
第二日一早,刘承,这位大汉王朝的年轻帝王,端坐在金碧辉煌的大殿之上,龙袍加身,眉宇间透露出不凡的英气与决断。
他的目光扫过下方跪坐的一众大臣,这些国之栋梁,正就着一项关乎国家未来的重大决策——是否出兵远征岛国,展开激烈的讨论。
大殿内,烛火摇曳,映照着每个人或凝重或激昂的脸庞,空气中弥漫着紧张而又期待的气息。
“诸位爱卿,东洋人屡次侵犯我大汉,残害我大汉军民,世人皆是,匹夫一怒,血溅五步,泥人都有脾气在身上,朕决定对东洋人用兵,诸位爱卿怎么看?”刘承看着下方的一众大臣询问道。
“陛下,微臣以为,如今幽州已在我大汉铁骑之下重归版图,四海之内,初现安宁之象。百姓们正渴望休养生息,重建家园,此时若再兴兵戈,恐将动摇国本,民怨四起。”
一位年岁较长的大臣,声音沉稳而有力,他的话语如同一股清流,在这热烈的氛围中显得格外冷静。
他的眼中,既有对过往战乱的痛惜,也有对未来的深深忧虑。
然而,话音未落,另一侧便有一位身材魁梧,面容刚毅的大臣挺身而出,声音如雷鸣般响起:“陛下,微臣不敢苟同!岛国蕞尔小国,却屡次妄图以卵击石,侵犯我大汉疆土,其野心昭然若揭。吕布、黄忠两位将军虽已斩敌数万,缴获粮草军械无数,但这只是暂时遏制了他们的嚣张气焰。若不乘胜追击,直捣黄龙,他们怎会知晓我大汉的威严不容丝毫侵犯?微臣恳请陛下,下令出兵,让岛国人见识见识我大汉天子的雷霆之怒!”
随着这位大臣的激昂陈词,大殿内的气氛瞬间被点燃,赞同与反对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如同汹涌的波涛,一浪高过一浪。
有的大臣忧心忡忡,担心战争带来的将是无尽的苦难与牺牲;而有的则满腔热血,认为唯有以战止战,方能确保大汉的万世基业。
刘承静静地聆听着,他的眼神在每一位大臣的脸上掠过,心中暗自权衡。
他知道,这不仅是一场关于战争的讨论,更是对国家未来走向的一次深刻探讨。
窗外,夜色渐浓,星辰点点,仿佛也在默默注视着这一切,期待着一个明智的决定。
正当气氛达到顶点,即将爆发更为激烈的争论之时,刘承缓缓开口,声音虽轻,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诸位爱卿所言皆有道理,然则,朕以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