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日,宣平帝便下旨,将内务府的三百万两存银全部掉拨进户部国库。
梁尚书大喜,立刻进宫谢恩:“皇上以内务府私库救国朝之急,救灾民性命,如此仁德,微臣铭感五内感激不尽。”
面色略显苍白的宣平帝却道:“这是朕的江山,百姓是朕的子民。朕做这些,都是应该的。”
“宫中用度可以削减,朕的登基典礼简单些也无妨。先令百姓们有衣避寒有食裹腹。”
梁尚书眼眶忽地一热。
话是这么说,理是这么一个理。真正能为百姓做到这一步的天子,还能有谁?
宣平帝虽然年少,却已有仁君明君的风范。
“梁尚书,”宣平帝再次张口:“朕将赈灾一事交托给你。希望你不辜负朕的期望,将此次赈济灾民一事办得妥妥当当,绝不可有官员私吞银子的情形。否则,朕就唯你是问!”
负责调拨银子的是户部,前往受灾郡县赈济的官员里,户部派出的官员也是最要紧的。
往年朝廷拨赈济银子,真正能用在灾民身上的,不过十之五六。不乏心黑胆大的,冲着赈灾的银子下手。
梁尚书郑重地拱手道:“请皇上放心,微臣一定竭尽所能,决不能皇上失望。”
宣平帝深深看了梁尚书一眼:“好!你的话,朕都记下了。”zusi.org 狐狸小说网
梁尚书告退后,宣平帝又召卫国公靖国公和吏部尚书进宫,商榷着增派官员去受灾的郡县监督赈灾一事。
接连忙了几日,宣平帝累得病倒了。
程锦容神色凝重地为宣平帝施针。宣平帝很快昏睡了过去。
梁皇后坐在龙榻边,泪眼婆娑。
裴太后同样心疼,却比梁皇后坚强多了。
裴太后下了口谕,令卫国公靖国公吏部尚书三位重臣一同协理朝事。然后召了宫中所有内侍总管和女官前来,宣布宫中用度削减一事。
“宫外许多百姓受了灾,等着米粮衣物救命。宫中的日子也得过得紧巴一些。”
“宫中人手少了五六成,各处用度得削减一半。哀家的衣食用度,也减一半。后宫所有太妃,也是一样。皇上和皇后的用度,减三成便可。”
众人俯首听令。
论资历,谁也不及内务府总管吴公公。这位吴公公,是伺候过三朝天子的老人。掌管着内务府二十几年,深得先帝信任。
可就是这样,吴公公也因不敬天子的罪名挨了一顿板子,打得半死不活鲜血淋漓地抬出了保和殿。内务府总管的差事当然也保不住了,换成了宣平帝的心腹小喜公公。
这几日,众人战战兢兢,唯恐宣平帝一把火烧到自己头上。他们可没吴公公的体面,一顿板子就能要他们的命。
现在就是削减用度,好赖有吃有喝有穿的。别多舌惹主子不痛快了。
……
做了内务府总管的小喜公公,心里倒也情愿。
论亲疏,他不及自小伺候天子的丁公公。继续留在保和殿里当差,他就得居于丁公公之下。去掌管内务府,相当于替天子掌管私库,既得皇上信任,又是个肥差……
吴公公做了二十几年的内务府大总管,每年手里过的银子一大把。在京城里置办了几处大宅子,买了丫鬟小厮伺候自己,比那些苦哈哈的低等官员还要滋润得多。
当然了,他和贪婪胆大的吴公公绝不是一路人。平日里稍微沾些银子不算什么,最重要的是事事听从主子的。
真不知吴公公哪儿来的胆子,敢生出糊弄主子的心思。这是倚老卖老,想轻慢年少的宣平帝。现在倒好,落了个被打残双腿的下场。下半辈子就在床榻上躺着吧!
小喜公公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清点库银。
账目上的三百两存银先送去户部。然后,再清点账目,清除吴公公党羽,短短几日,就揪出了七八个贪墨了大笔银子的内侍。
天子要处置臣子,得三堂会审。处置犯错的内侍就简单多了,一道口谕下去,一顿板子伺候。熬得过板子的留一条命,熬不过去的被当场就断了气。
倒是又抄出了几十万两银子来。
小喜公公满面怒色地进宫告状:“……这些个刁奴杀才,一个个胆大包天。什么银子都敢伸手。连太妃娘娘们的用度也敢沾手。”
“奴才这一查处,已经查抄了六十万两银子。足够支应宫中几个月的用度了。”
静养了几日的宣平帝,面色红润了许多,闻言哼了一声:“朕就这么放过吴公公,真是便宜他了。”
小喜公公立刻道:“皇上饶吴公公一命,那是看在吴公公是三朝老人的份上。他这些年掌管内务府,不知贪了主子多少银子。这等不忠不义之人,皇上能饶得,奴才可不能轻饶了他。”
“奴才这就派人去吴公公府上看看账本,让他将贪墨的银子都吐出来。”
内务府的存银都给了户部,今年的皇庄税赋还没入库。怎么着也得“找”些银子,将这几个月先撑过去。
主子要宽容大度,讲究体面。他是奴才,得揣摩主子心思,为主子分忧才是。
宣平帝目中闪过一丝满意:“这桩事就交给你了。记着,别闹得太难看,留吴公公一命。”
小喜公公心中有数了,干脆利落地应了下来。心里暗暗想着,要将吴公公这头肥猪的“油水”都刮出来才行。
再过几个月,可就是皇上的登基典礼和皇后娘娘的册封大典了。、
……
有宣平帝撑腰,小喜公公底气十分足实。每隔几日去一回吴公公的宅子。双腿被打断的吴公公,为了活命,不得不将积攒了多年的家底掏出来。
小喜公公十分狡猾,不管吴公公拿出来多少,都先收着再说,然后过几日再去。
不到一个月,小喜公公就从吴公公手中榨出了五十多万两银子。
粗略一算,也够支应半年左右了。
小喜公公这才松了口气。
没等这口气送完,宣平帝又下了圣旨,令小喜公公新“筹措”的银子送去户部。
小喜公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