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四司八局

曹七七一个闪现出现在了京城之内,他一边慢悠悠朝天寿山出发,一边解释道:

“万历皇帝的定陵为明十三陵之一”

“明十三陵坐落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距离天安门约五十公里。十三陵地处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区周围群山环抱,中部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

“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两位太监。”

“简单的说: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寝的总称,依次建有长陵(明成祖)、献陵(明仁宗)、景陵(明宣宗)、裕陵(明英宗)、茂陵(明宪宗)、泰陵(明孝宗)、康陵(明武宗)、永陵(明世宗)、昭陵(明穆宗)、定陵(明神宗)、庆陵(明光宗)、德陵(明熹宗)、思陵(明毅宗)。”

“为什么叫明十三陵呢?”

对于这个称谓,人们不明所以。

曹七七浏览了一番脑海中的记忆说道:

“事情略显复杂,大致是这样shai的”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于南京,死后葬于南京钟山之阳称“明孝陵”。

第二帝朱允炆(建文帝)因其叔父朱棣以“靖难”(为皇帝解除危难)为名发兵打到南京,建文帝不知所踪。有人说出家当了和尚,总之是下落不明(这在明朝历史上是一个悬案),所以没有陵墓。

第七帝朱祁钰,因其兄英宗皇帝朱祁镇被瓦剌所俘,宫中无主,在太后和大臣的旨意下即了帝位。后英宗被放回,在心腹党羽的策划下,搞了一场“夺门之变”,英宗复辟,又做了皇帝。朱祁钰被害死,英宗不承认他是皇帝,将其在天寿山区域内修建的陵墓也给捣毁了。而以“王”的身份将他葬于北京西郊玉泉山。

“这样,明朝十六帝有两位葬在别处,一位下落不明,其余十三位都葬在天寿山,所以称“明十三陵”。”

“除此之外”

曹七七道:

“明十三陵的陪葬墓共有8座,其中7座妃子(太子)墓,1座太监墓。”

分别是:

东井、西井:一说是明成祖十六妃殉葬墓,一说是明成祖昭献贵妃王氏和昭顺贤妃喻氏的陪葬墓。

万娘坟:即“万贵妃墓”,葬明宪宗皇贵妃万氏。

悼陵:即“世宗三妃墓”,俗称大宫。葬明世宗的皇贵妃沈氏、文贵妃、卢靖妃。

世宗贤妃墓:即“世宗六妃、二太子墓”或“四妃、二太子墓”。葬明世宗的郑贤妃、皇贵妃阎氏、皇贵妃王氏、周贵妃、杨荣妃、马贞妃、哀冲太子、庄敬太子。

郑贵妃墓:葬明神宗的皇贵妃郑氏。

神宗四妃墓:葬明神宗的皇贵妃李氏(即李敬妃)、李顺妃、周端妃、刘昭妃(即宣懿太妃)。

王承恩墓:葬明思宗崇祯皇帝的心腹太监王承恩。

“卧槽?居然有太监陪葬?”

众人惊讶。

“呵呵,让你好好学习,你不听非喜欢搬砖”

神仙子嘲讽道:

“北京石景山区翠微山脚下的田义墓又称慈祥庵、石香炉庵,也是太监墓,它是是目前全国范围内唯一保存最完好、规格最高、石刻最精美的明代太监墓。”

墓主田义为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太监,官阶正四品(却享受二品大员的待遇)。

他,九岁入宫,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万历皇帝见其办事恭谨,练达老成,赐其蟒衣玉带,以示嘉奖。万历十一年,南京盐贼四起,民不聊生。万历皇帝派田义到南京,委以南京守备之职,缉拿盗贼。田义在南京六年,忠实执行旨意并完成了任务,回京后,田义先后掌司苑局,巾帽局,司礼监印,同时兼掌酒,醋,麦局印,并御赐上方剑,许在禁地乘马。这在封建社会是少有的恩遇。

万历三十三年,72岁高龄的田义在一次执行任务的途中因病去世,万历皇帝悲痛不已,辍朝三日,安排安葬事宜。

死后皇帝特赐他模式口茔地一区作为佳城。他以后有十几位太监羡慕田义的人品和威望并追随他而葬在了田义的墓地中,因此形成一个规模不大,但内容丰富的太监墓群。

墓地建筑现存有门楼、华表、文武石像生、棂星门、3座碑亭、享殿、石供、寿域门及地宫等

不仅如此,田义墓的占地面积、石刻的大小和种类看均已越制,尤其是华表须弥座束腰八面浅浮雕,已然超过礼制的丧葬习俗。

“所以,太监陪葬不算什么,单独雕龙的才牛批”

曹七七嗤笑道。

“话说,小萝莉,影视剧中动不动就是司礼监掌印太监,所以,这个到底是什么呢?”

“还有,司苑局是干什么的?”

“御赐上方剑,是尚方宝剑吗?”

水友们巴拉巴拉好奇的打听个不停。

曹七七叹了口气:

这时候,耳边忽然叮咚一声,曹七七顿时精神为之一振。

“系统提示,宿主明孝陵任务完成90%,特此奖励:铁拳,over。”

这就完了?

曹七七懵比。

系统你特么在逗我?你过来,我保证不打死你。

但转念想了想,有奖励总比没奖励要好,至于铁拳这个....是打算让自己一软妹子走上金刚芭比之路吗?

自己可是爱好和平最讨厌打打杀杀了。

顿了顿,曹七七有些丧道:

“明宦官官署设有四司八局十二监,合为内官廿四衙门”

四司,

四司分别为:惜薪司、钟鼓司、宝钞司、混堂司。

惜薪司,清代称:营造司。

掌宫廷缮修。

钟鼓司,清代改为:礼仪监,又改礼仪院、掌仪司。

掌出朝钟鼓及宫内杂戏。

宝钞司,掌造粗细草纸。

混堂司,掌宫内沐浴事务。

八局,

所谓八局:兵仗局、银作局、浣衣局、巾帽局、针工局、内织染局、酒醋面局、司苑局。

兵仗局,属于明八局制造军用器械,宫中零用铁器的机构。

银作局,掌打造金银器饰。

浣衣局,为宫廷服务的八局之二,排于御膳房之后,专为宫内皇亲国戚提供洗衣服务。

现浣衣局位于德胜门以西,是二十四衙门中唯一不在皇城中的宦官机构,由有内务府的宫人充任。

浣衣局为旧时宫内招收服侍宫女最多的官务场所,清代起有不少文人喜欢将故事背景设置在此处,多为皇子相中浣衣局中宫女情节,顾后不少记载均误以为浣衣局为宫女服役洗衣之处,动不动被罚至此洗衣服,实乃对其误解。

巾帽局,掌造宫内使帽靴,驸马冠靴及藩王诸旗尉帽靴。

针工局,掌造宫中衣服。

内织染局,掌染造皇帝及宫廷所用缎匹,附属机构有在城西的蓝靛厂。

酒醋面局,掌管宫廷食用酒醋、粮酱、面豆等物。与另一宦官机构御酒房不相统辖。

司苑局,掌宫中所需蔬菜、瓜果。

十二监,

是明代所设管理皇室内务的十二个衙门,各有掌印太监一员。

明代宫廷十二监为:司礼监、内官监、御用监、司设监、御马监、神宫监、尚膳监、尚宝监、印绶监、直殿监、尚衣监、都知监等十二监,掌侍奉皇帝及其家族。

司礼监,

十二监中,司礼监最为重要。

始置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年)。司礼监素有“第一署”之称。

司礼监以“掌印太监”为首,下设“秉笔太监”数人,首席秉笔主管东厂、诏狱等特务刑讯机构,各秉笔分管各监各司局。

司礼监,掌印太监是明朝十二监中最具权势的职位,有“内相”之称。在司礼监中排名第一,位在秉笔太监之上,负责完成明朝国家决策中“批红”的部分最后的审核盖印。

司礼监,秉笔太监是明代宦官制度中位尊权重仅次于司礼监掌印太监的一个职务。司礼监秉笔太监除了握有批红的权力外,司礼监中排名第二或者第三的秉笔太监一般还兼任提督东厂,可谓位高权重。

明代有名的权宦几乎都做过司礼监秉笔太监。

司礼监,提督太监掌督理皇城内一切礼仪、刑名及管理当差、听事各役。

由于司礼监主管皇帝文书、印玺、宫内礼仪等业务,遂上升为“十二监”之首,成为内廷权力最大之机构,其主管虽仅具有外朝三品之级别,但有时权力可与内阁首辅匹敌,有“权过元辅”之称。

司礼监,无内朝之名却有内朝之实。内外廷设置皆相对应,司礼监对应内阁与御史,掌印太监位尊可比首辅,秉笔则职同次辅,掌东厂者权重视左都御史兼次辅。

“为什么司礼监太监权利这么大呢?”

人们狐疑。

“司礼监诸太监权力来自明代特有的票拟与批红制度。”

曹七七解释道:

“票拟,也叫做票旨、条旨,也就是说对于来自全国各方面的奏章,在送呈皇帝批示以前,由内阁学士“用小票墨书”,即把批阅建议写在纸上并贴在各奏疏的对面上以进呈。

这实际上就是代拟好“御批”的稿本,供皇帝采纳。

明清内阁代皇帝批答臣僚章奏,先将拟定之辞书写于票签,附本进呈皇帝裁决,称为“票拟”。

清代设军机处后,重要奏章改用奏折,此制遂废。

“批红”,亦称“批朱”,

指明朝内阁大臣的建议是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奏章上面,这叫做“票拟”,而皇帝用红字做批示。

明代往往由宦官代行。

明初内臣不许读书识字。宣宗以后,渐通文墨,凡每日奏章文书,除皇帝亲批数本外,皆由司礼监掌印、秉笔、随堂太监分批。

初时规定,批红须遵内阁票拟字样,只是字迹有偶误者,方得改正。

明制,群臣奏进文书,由皇帝亲批数本,其馀由司礼监官按阁票所拟字样照录,或奉旨更改,用朱笔批之,称“批红”。

明朝张居正《明制体以重王言疏》:“凡官员应给诰勅,该部题奉钦依手本到阁,撰述官先具稿,送臣等看详改定,誊写进呈,候批红发下,撰述官用关防挂号,然后发中书舍人写轴用宝,此定制也。”

清代,内阁进本拟签,经皇帝定后,学士照签以朱笔批于本面。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