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章 “国花”

天津的北洋大学堂理工类学生看到李谕写的文章后,纷纷想要向教师请教,不过能拿诺奖的东西都是最前沿的,大学堂的老师也不懂这么高深的东西。

受时代所限,此时北洋大学堂的教师,更像后世的中学教师。所以北洋大学堂的学生去美国后,还是要从头上美国的大学。

现任校长蔡绍基是首批留美幼童,同样被学生问倒,正巧负责天津地区教育的严范孙在大学堂,给他出主意:“趁着李谕到了天津,赶紧拉过来让他讲讲。要是他不懂,那全天下就没人懂。”

蔡绍基也有这种想法,与严范孙一起去请李谕。

李谕听了他们的想法后,并没有拒绝,只是说道:“我刚答应夫人去北洋女子学堂,有一点分身乏术。”

蔡绍基说:“好办,我让北洋大学堂的学生来女子学堂!”

严范孙说:“你不怕两边的学生眉来眼去?”

蔡绍基一愣,有些迟疑。

李谕笑道:“校长真的害怕学生早恋?”

蔡绍基说:“能进北洋女子学堂的,都不是普通女子,我是担心学生们把持不住。儿女情长耽搁大事。”

严范孙直接笑出了声:“述堂(蔡绍基字)啊,你多虑了!再说,这种事挡也挡不住。”

蔡绍基说:“既然二位都这么认为,我就回去安排。”aosu.org 流星小说网

蔡绍基是个挺有志向的人,三十年前作为首批留美幼童在美国读书时,便在学校做过一个关于鸦片贸易的演讲。

年轻的蔡绍基已经知道是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通商口岸,虽然大清官员在许多方面需要谴责,但是大英帝国以此方式打开中国的大门其罪孽更加深重。

他在讲演结束时说:“中国没有死,她只是睡着了,她终将会醒来并注定会骄傲地屹立于世界!”

好在如今的大学堂学生不算多,加上女子学堂,到场的不到100人。

吕碧城此时也抵达了天津女子公学,见这么多男学生到场,有点诧异,问李谕:“这是干什么?”

李谕说:“搞个联谊活动。”

吕碧城说:“可我这儿是女校,而来的都是男学生。”

李谕笑道:“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吕碧城捶了他一下:“你少来!”

李谕给她说实话:“大家只是在一起做个演讲,不用担心,伱又不是不知道,美国有一些大学就是男女混校。”

吕碧城思想算是比较先进的,加上李谕的耳濡目染,于是同意了同在一间教室听演讲的请求,顺便让国内的其他学校尽快接纳女学生。

李谕随便给学生们讲了讲卢瑟福的生平以及研究成果,并且提到了当今物理学最新的进展。

但看学生们的表现,似乎听得有点蒙,毕竟连欧洲学界现在都没几个懂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

李谕想了想,转而给他们用通俗的语言重新讲道:

“我们从一个最典型的例子讲讲物理学的发展吧,就是稀松平常到你们都几乎意识不到的一样东西:光。

对光的研究,几乎可以说贯穿了近代……哦,现代物理学的始终,非常重要且基础。

总体上,物理学对于光的认知可以分几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我想你们在物理学入门的讲义就看到过:光是光线。可以通过几何学研究它的反射、折射等现象,其中还涉及了三角学。”

在场的学生基本都看过李谕的科学各科入门讲义,都点了点头。

李谕继续说:

“还有人或许看过牛顿关于光学的著作。

他对光的认知,处于第二层,即光是一种粒子。

这时物理学才开始真正展开对光本质的探究。

通过粒子说,牛顿解释了为什么光会发生反射、折射等现象。

但很快,人们对光的认知就到了第三层,即光其实是波。

大名鼎鼎的杨氏双缝干涉实验相关的设备,我看几年前北洋大学堂就购置了,所以你们不会陌生。

前三层算是较为经典的理论,理解起来并不难,而这其实只是刚开始。”

李谕说的东西大家并没有听到过这么深入浅出的讲解,更加聚精会神,甚至不敢提问。

李谕说:

“对光的第四层认知,即光是电磁波。

从第四层开始,便触摸到了最前沿的理论。

实际上我们能看见的光,仅仅占了电磁波中极小的频段。

除了可见光,还有紫外线、X射线、红外线、微波等等。从本质上说,无线电波与我们看见的光是一样的东西。”

对于后世来说这属于常识,不过对当下而言非常震惊。

学生早就知道李谕在无线电设备上的巨大成就,但要说日常所见的蜡烛光、电灯光与高大上的无线电联系起来,根本难以相信。

李谕等他们安静下来后,又说道:

“到了第五层,我们就会发现光速竟然是不变的。

这件事我在去年的诺贝尔奖介绍中提到过,美国的迈克尔逊教授因为光速不变试验获得了诺贝尔奖。想要解释它很困难,但如果你们能够理解,将会发现光还有更高层次的认知。

但我今天暂且卖个关子,等你们将来稍有所成后,再行解释。”

李谕只能点到为止,因为接下来的东西太超前。

但饶是如此,学生还是在他的演讲上认识到了物理学的奇妙——从最基本的日常所见之物,慢慢延伸到最深的理论。

而且李谕这种从《倚天屠龙记》学来的“分层法”,也激发了学生们的斗志。

谁能够达到更深层次,谁才能练成绝世武功。

结束演讲后,严范孙甚至迫不及待追问:“光这个东西,现在还没有研究透?还有多少层?你就先告诉我吧,我可不懂物理学。”

李谕笑道:“第六层是说光是光子,也就是此前我写文介绍过的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论文。至于第七层,是说光既是波又是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但这些理论已经非常艰深,很难一言两语再讲清楚。”

严范孙捋着胡须:“难以想象。”

——

暂别天津后,李谕与杨度一同回京,而由于女子公学次日要考试,吕碧城留在了学堂。

在此之前,李谕先送行了唐绍仪,他要登船前往美国,只是轮船刚到日本,他就会被日本各种理由耽搁了许久才再次启程。

抵达京城后,李谕发现长途驾驶之下,自己的衣服忙乱中被挂了一个大口子,正好去做身西服。

李谕向杨度打听:“虎公,京城哪里西服做得最好?”

杨度道:“听说王府井的新记西服店不错,裁缝是宁波来的,当年在日本学习过多年,能做最新潮的西服,我们咨议院同僚不少都是去的那里。”

李谕按照杨度所说,来到了王府井旁的霞公府街,果然看到了“新记西服”招牌。

这家店民国时期就成北京城里最好的西装店,很多名流在此订做。

进入店中,李谕打量一番,突然看见角落处一身刚刚做好的西服,疑惑道:“这是中山装?”

店主孙玉堂吃了一惊:“客官认得孙先生?”

李谕点点头:“见过几面。”

“哎哟!”店主赶紧把李谕拉进内屋,“客官,他的名字可不要在京城随便提!”

李谕说:“要不是我看见你店里挂着中山装,也不会讲出来。”

店主说:“客官说得没错,这身衣服是几年前我在日本时,孙先生提议缝制的,但只是初版。”

眼前的中山装严格讲还不是后世样子,更像传统西服,只不过口袋设计上有了中山装的影子,但还有很大的日本官服、军服特征。一种有些融合了仪式感与实用感的设计思路。

李谕说:“就按照这个版式,给我做一身吧。”

店主接下了这单生意,“一共50银圆,客官过几日就可以来取。”

50多大洋只买一身衣服,这就是晚清民国的物价。当然了,这套西服还包含领带、领结、内衬马甲、腰带等。

所以但凡这时候看到有穿西装的,已经证明身份地位。

不过李谕其实就是图个方便。

走出西装店,没几步,李谕突然看到了小德张的身影,他出现在了一个当铺里。

小德张在搞钱方面比李莲英还要强。

反正大清最后的几年,当官的一个比一个贪。

宫廷太监能够的生意不多,当铺是其中来钱很快的一种。

旧社会里,当铺本来就有高利贷性质;而另一方面,太监还可以偷偷把宫里的东西转卖。

小德张做了几年太监,人机灵了很多,眼神扫了一圈便发现了李谕,招呼道:“原来是帝师,快请进!”

李谕不好拒绝,进屋后说:“德总管。”

小德张说:“前几日摄政王来见太后时还说,等皇上年纪再长三岁,就让您继续给他传授西学课程,继续作为帝师。”

三年后大清就没了。

李谕胡乱答应:“荣幸之至。”

反正到时候就是没影儿的事。

没多久,又来了两个人,李谕都认识,首先进门的是张勋,然后便是端方。

张勋刚进屋就殷勤地捧上了一个盒子:“小小礼物,不成敬意,希望德总管不要见外。”

小德张坦然收下:“有劳张大人挂念。”

端方则只是随便抱了抱拳:“德公公。”

他甚至没有喊“总管”。

由于上一任直隶总督杨士骧突然暴病身亡,端方被调任为新任直隶总督。

直隶一直是北洋地盘,清廷此举多少想要渐渐破坏北洋对直隶的控制。

但端方知道想要渗透北洋难上加难,所以做得不是很顺心。

而张勋是个会来事的,于是冯国璋派张勋和他熟络熟络。

张勋带着端方拜会小德张,是官场上很普通的交际。

但端方看到慈禧刚死,小德张就急于排斥李莲英的做法后更加厌恶,所以言语间表现得很冷漠。

太监是最擅长察言观色的一群人,没有之一,小德张立刻从端方的表情和话语中知道了对方态度。

但小德张没有表现出来,只是记下了端方的“傲慢无礼”。

端方却觉得无所谓,反正太监不可干政,如今掌权的是摄政王,所以端方压根瞧不上隆裕太后身边的太监小德张。

张勋同样瞧出了端倪,暗暗记下了这个关键细节。

本来小德张还想与他们一起吃顿饭,现在没了心情,随便聊了几句就准备走。

张勋很想挽留:“德总管,我已经订了酒席。”

小德张摆摆手:“免了,咋家还要去小刀刘那看看今天刚净身的娃娃。”

李谕乐得如此,优哉游哉回了家。

——

由于李谕的倡议,津浦铁路比历史上提前完了工,今年与京张铁路一起顺利通车。

李谕夫妇受邀成了首批乘客,乘车前往南京浦口。

同车的还有唐国安。

李谕问道:“留美的学生想必已经安排妥当?”

唐国安说:“他们不日之后就会启程。”

李谕又问道:“唐校长准备在哪下车?”

“终点站浦口,然后直接去上海。”唐国安说。

“我们倒是同行,”李谕说,“校长去上海做什么?”

“我要作为代表参加万国禁烟大会,”唐国安说,“这件事说起来还要多谢你。”

“谢我?”李谕疑惑道。

唐国安拿出了几包香烟:“你给唐大人的建议太好了,这个小小的东西真的可以帮助抵制鸦片。”

卷烟厂的建造比李谕的工厂容易太多,唐绍仪办事又麻利,竟然已经开始大规模销售。

卷烟价格比大烟便宜一大截,而且吸食方便、味道更没有大烟那么难闻,所以推广得比想象中还要快。

同时这东西的利润大,北洋方面尝到甜头后更是加紧推广。

商人的嗅觉向来敏锐,嗅到商机,在各地均开始兴建卷烟厂。

此时的清廷似乎也突然有了禁烟的底气,在试探多次后,决定召开第一届万国禁烟大会,举办地点是上海。

真是令人唏嘘,70年前正好是虎门销烟,还因此打了鸦片战争。而第一次禁烟大会举办地又是中国。

对清廷来说,鸦片实在是一个超级耻辱的烙印,洋人甚至嘲笑漫山遍野的罂粟花是大清国花。

反正西方列强已经通过倾销鸦片赚得盆满钵满,转做其他生意,正好想借万国禁烟大会洗白一下自己。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