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能够灭这两国,司马昭可不止一次思考过,并作出大政方略,吴蜀两国之中,吴国的国力仅次于魏国,况且又有长江的天险,魏军的水战一直就是一个巨大的弊病,出兵的话,就得荆襄、淮南两地出兵作战,这样很容易分散兵力,当初曹丕亲征东吴都是以失败告终的,很难将其快速灭亡的,在魏国分散兵力的同时,姜维可不会放过这个时机,肯定要夺取陇西,到时候就是三面作战了,这明显不智,作为带兵多年的司马昭,肯定不会犯这种傻。
所以吴国是排除的,剩下的就是蜀国了。蜀汉从失去荆州后,又遭受夷陵大败,一直就被困在蜀中之地难以发展,虽然后来诸葛亮竭尽全力的治国,恢复了一些元气,在诸葛亮五丈原陨落后,国力就一直在衰减,尤其是姜维连续多次北伐,蜀汉的国力消耗得差不多了,现在彼此君臣不和,内部不稳,不趁此大好时机时机一举灭蜀的话,一旦错过,就真的是大傻瓜了。
司马昭就找来心腹贾充商议,乃道:“我准备亲自出兵伐蜀,公闾以为如何?”
贾充摇头道:“主公不可在此时伐蜀?天子一向疑心主公,一旦主公亲自带兵出征,恐怕天子会召集忠心曹氏的旧臣趁机内乱,那时候主公则危矣,还请主公三思?况且旧年时天子作了《潜龙诗》一首。诗中之意,明明道着主公。”
贾充说的旧年,也就是甘露四年,公元二五九年正月,在豫州宁陵县境内,有一位挑夫打水时从井口看下去,两次看到了有条黄龙。这一发现传开了,一拨又一拨的人前往井口观看,围观的人中大都认为这是一个大大的吉兆。
于是群臣上表,以为祥瑞,该好好庆贺一番,很有个性的曹髦却不这么看。立即反驳群臣说:“这根本并非祥瑞,龙者,象征着人主的君德的化身。在上不出现于天空,在下不出现于田野,却一再屈居于井下,这是幽困,不是好兆头。”
群臣听了这话,大都闭口不言,这些人老成精的人物,自然懂得年轻的天子说的是什么?说多了等于是招惹是非。
当时退朝后,曹髦回到了自己的寝宫里,想想又触景生情,顾影自怜,偶感自己恰如井中的一条龙身,想起自己时常仿佛被人捆住了手脚,不得动弹一样,万分伤感之余,便即兴感慨一番。曹髦就写了一首《潜龙诗》,诗云:“伤哉龙受困,不能跃深渊。上不飞天汉,下不见于田。蟠居于井底,鳅鳝舞其前。藏牙伏爪甲,嗟我亦同然!”
曹髦写下此诗后,本以为是无人知晓,可惜还是躲不过身边潜伏的间军曹手段,将此事报给了司马昭,为何司马昭当时没有发难,这一来当时不合时宜,提出的话,朝中大臣肯定反对,对于他的道路会很不顺利,二来他不能够自己提出,得借助他人之口提出,就好像古代那些帝王们想整治哪个大臣,是绝不会直接开口说出来的,必须由和他亲近的臣子来开这个口,一旦出了这个事,那么事后开口的臣子就是替他背锅的,司马昭杀曹髦如此,赵构杀岳飞如此,人们往往因为看到表面的那些现象,而忽略了元凶首恶。
此事司马昭早就知晓,贾充不愧是他的心腹,现在提出来,是看准了此番的重大时机,司马昭还是得装模作样地问:“陛下如何道着我?”
只听贾充将诗句念了一遍,司马昭听完后,佯装勃然大怒,谓贾充说:“无知小儿,安敢如此,看来是欲效曹芳!若是不早早图之,吾必死无葬身之地。”
贾充说道:“属下愿意为主公图之。”二人会心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
就在那时候第二天的早朝之时,司马昭带剑上殿,曹髦急忙起身迎接,司马昭很是坦然接受,群臣也没有说半句不妥,群臣又上奏:大将军功德巍巍,应当进爵晋公,荣加九锡。”
这无异于平地一声雷,惊住了曹髦,这个套路流程太熟悉了,当年的曹操就是这样,封公加九锡就是篡位的开端,曹操虽然到死未曾称帝,却为儿子曹丕铺平了道路。
再说这封公加九锡并不是头一次,甘露元年,曹髦就下诏封司马昭为公,加九锡,司马昭推辞不受,改增加食邑三百户。
甘露三年,曹髦再下诏封公,司马昭又九次推辞不受,又改为增加司马昭封邑一万户,食三县租税。
前两次是曹髦下诏,目的是麻痹司马昭,同时也观察群臣的反应,那时虽然没有大臣出面反对,司马昭既然推辞,这事就停了下来,没有再提。
这次司马昭是亲自来要,而且还是不给不行,群臣还是一如既往地没人出来反对,曹髦一时间不知道如何回答,低头不语,司马昭上前,步步紧逼,厉声喝道:“我父子兄弟三人有大功于魏,今为晋公,有何不可?”
若说刚才还算隐晦地请求,现在司马昭简直就是强行逼迫了。
曹髦被这一声喝问惊醒过来,四下看着满朝文武的麻木,心里涌现一股悲凉,都说主辱臣死,这些人有不少曾经是大魏的老臣,现在眼见司马昭步步相逼,没有人站出来说句话,自己真的成了孤家寡人。
曹髦知道自己根本没有反对的权力,只能道:“敢不如命,准大将军所奏。”
群臣高呼:“陛下英明。”
曹髦心中冷笑,要是英明的话,怎会造成如此局面,正在曹髦打算退朝时,司马昭忽然冷笑道:“陛下近来诗文进步神速啊。”
曹髦忙道:“不敢,只是些许即兴而作。”
司马昭忽然面色冷峻,如同罩了一层寒霜,道:“陛下的《潜龙》之诗,当中说陛下乃是潜龙被困井中,遭受鳅鳝戏弄,说我等如鳅鳝,是何意思?”
曹髦恍如一桶冷水从头顶浇下,浑身陷入一片冰凉,这首诗竟然是被司马昭知道了,那么今日恐怕不会善罢甘休,要是他一声令下,大殿的武士就会进来,曹髦要么就是死,要么是曹芳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