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兵开始溃散起来,邓艾看先锋被杀,士气极为低落,只能率军舍命突出重围,身上还中了四箭,幸好没中要害,张翼、廖化二人同样率领一路追杀了十几里方才收兵回去,魏军死伤甚重,尸骨如山。
邓艾率领残兵狂命奔到了渭南寨时,司马望也率领残兵刚好赶到了。
二人此番死里逃生,都心有余悸,收拢了一下残兵回到寨内,这次又折损了近两万,邓艾为此十分愧疚,对司马望道:“此番乃是我思考不周,累得都督如此,还请都督治罪。”说完拜伏在地。
司马望急忙扶起他来,叹气道:“姜维深得诸葛亮用兵之法,此番乃是我们大意了,才会着他的道,本都督也有不可推卸职责,并不全怪士载。”
邓艾听后,这才起来,现在姜维连胜两阵,士气如虹,如果他继续散播刚出兵时候的言论,恐怕雍凉一地会出现巨大的响应,必须得彻底想个办法才行,二人立即商议退兵之策,要是进行再打的话,姜维又用八卦阵,结果还是惨败收场。
司马望想了想,乃道:“近日听闻蜀主刘禅,宠幸中贵黄皓,日夜以酒色为乐。可用反间计召回姜维,此危就可解除。”
二人一想也只有如此了,自古以来对付敌方最难对付的将帅,这反间计可谓屡试不爽,战国时期秦、赵两国多次战争,在僵持不下的情况,都用了反间计让廉颇、李牧等人被换了主帅职位,从而一举获胜。
这反间计并不是随便一试就灵的,这得看看敌国的君主是否昏庸无能,将帅是否已经被君主猜忌才能保证成功的,司马望想出这个计策,是依据近些年来收到蜀中的情报,现在的蜀主刘禅沉迷酒色,宠信了宦官黄皓,朝政可谓一片混乱,姜维又曾经是从魏国投降过来的降将,此计有很大的机会能够成功。
邓艾对此计策极为赞同,立即询问众谋士,道:“谁可入蜀中结交黄皓?”话未说完,坐上就有一人应声起来,道:“在下愿意前往。”
这结交君主身边的宠臣也是一项最为重要的环节,这环节是重中之重,一旦出错,那么反间计就只能失败,这结交的事同样是凶险重重,不但得秘密进行,还得不被发现,否则就会被当成奸细抓起来处死,所以自古以来,对于去结交敌国宠臣的人选,都得是谨慎选择,蠢货笨蛋是不能去的。不但得有一往无前的勇气,还得有随机应变之能。
邓艾一看是党均,自然欢喜,党均和他算是同乡了,必能完成此事,就立即令党均带着随从数人,携带众多金珠宝物,化妆成了商人的模样,悄悄前往蜀中去,连夜赶往成都,到了黄皓府上,给黄皓送了礼物,并说了只需要他在流言起的时候向后主刘禅进言,召回姜维撤军即可,黄皓一向贪财,看到金珠宝物那是两眼放光,哪能不答应呢。
党均立即命人开始布散流言,很快地成都就流言四起,说姜维因为对天子心怀不满,不久就会投魏,老百姓哪里知道真相,对于此事都是人云亦云,而且对于姜维北伐早就怨声载道,自然觉得此事是九分是真的,弄得人人说得都是说辞一样。
此事自然传到了后主的耳中,这时他也有些慌了,成都百姓都这样说得话,要是姜维真的投魏了,那他的江山就真的完了,黄皓则奏知刘禅,可下诏命姜维撤军回朝,一切就可以迎刃而解。
刘禅立即下诏,命人火速往前线,让姜维快速撤军回朝,党均见到事情已成,不敢久留,也赶紧悄悄离去。
自从姜维连胜魏军两阵之后,果然像司马望和邓艾想的那样,立即又把出兵之时说得汉室当兴的异象言语继续散布,真的引起来很大的响应,卤城太守就向姜维投降了,送来了粮草和器械,周围一些小县城里还有一些百姓也跟了过来投奔蜀军。
姜维可是高兴的不得了,若是能够再把邓艾和司马望大军歼灭了,恐怕陇西说不定望风而降了。就亲自率军前去渭南寨挑战,司马望和邓艾坚守不出。
姜维看他们打算是效法当年司马懿的策略,这可不妙,打持久战可行不通,得想办法诱使邓艾二人出战才行,只是接连好多天他们都没动静,姜维心中甚是疑惑,却无可奈何,忽然从成都来的使者前来火速传命姜维班师回朝,不得有误,姜维不知何事如此紧急,但是仍旧不敢违背圣旨,只能下令三军撤回。
廖化虽然曾反对过姜维北伐,不过眼下的形势一片大好,放弃了就太过可惜了,忙说道:“大将军,自古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今日天子虽然有旨意,未可轻易擅动,否则就前功尽弃了?”
张翼则是不同看法,乃道:“蜀中百姓对于大将军连连用兵皆是心怀怨恨,要是大将军此刻不从天子圣命,那么就坐实了大将军要投魏的流言,要是陛下下令封锁了汉中要道,咱们就会成为孤军,有家难回,还会被邓艾和司马望追上,到时候无异于两条路,一是投降魏国,二是战死沙场,不论是哪一条,蜀中失去了大将军,就会大乱,逆魏就会趁机进攻,国家必亡,不如咱们趁此得胜之际,收兵回去,已安民心,然后找准时机,再做良图,还请大将军三思。”
姜维作为全军统帅,二人分析得都有一定道理,他当然不甘心就这样撤兵回去,可是作为诸葛亮的学生,他牢记恩师的谆谆告诫,对于君臣纲常时刻谨记,虽然他手握重兵,始终没有像曹操董卓那样专权跋扈,把天子视为傀儡,要是此番因为抗命令蜀汉陷入危机,他有何面目见恩师于九泉之下,一番思考过后,最后姜维只能无奈他叹息道:“撤军。”
然后逐渐吩咐各军依法而退,命张翼、廖化率领本部兵马断后,以防备魏兵追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