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煊再回到御厨房时,众多御厨们都未歇息,纷纷询问赵煊被陛下召去,是不是有新的赏赐,赵煊还没有忘记刚才串通好的口供,这些人当中难保不会有间军曹的人混入其中,立即垂头丧气,乃道:“陛下让我前去,说是我做的东西虽然美味,可他吃了之后感觉身体怪怪的,连太医都觉得很奇怪,还好只是训斥,没有一刀砍了我,这次没有得赏赐,还请各位见谅。唉。”
众御厨纷纷说:“管事莫要如此,我等皆是沾管事的光才能得到赏赐,管事无事便好。”
赵煊笑道:“既然如此,让我亲自动手做几个菜,咱们大家伙都好好喝两杯。”
众御厨听到了,那是高兴得不得了,纷纷点头同意,也愿意给赵煊打下手。
赵煊对此没有拒绝,一通忙活后呢,做好了几样精致的家常菜,等众御厨们都尝过一口后,无不是和那些食客一样发出惊人的赞叹。
赵煊当然不会就此闲着,就借不熟悉皇宫的名义,和他们畅谈起来,有时候喝酒不仅能够增加感情,还能够套出有用的情报。xizu.org 柚子小说网
还好三国时期的酿酒技术极差,即使是喝好几坛子,那也只是现代的两瓶啤酒的度数,对赵煊来讲,实在是小儿科,他要套出皇宫里的每个路线情报,包括几时关门,几时运送菜,几时可以做些什么等等,再根据这些情报,作出一个有效的方案。
与此同时,深宫之中的永宁宫内,郭太后看着突然来到的曹髦,已是泪眼婆娑。
郭太后是凉州西平郡人,家族世代为凉州大族。黄初年间,西平郡发生叛乱,魏文帝曹丕派金城太守将叛乱平定。郭氏因此被没收入洛阳宫。魏黄初七年,公元二二六年五月十七日,魏明帝曹叡继位,对郭氏颇为宠爱,封为夫人,封其堂叔郭芝为虎贲中郎将,叔父郭立为骑都尉。
魏明帝起初非常宠幸毛皇后,后来宠幸郭氏,对毛皇后日益淡漠。魏景初元年,公元二三七年九月十五日,明帝赏游后园,召后宫才人以上嫔妃参加饮宴娱乐。郭氏问魏明帝说:“应该把皇后请来吧?”魏明帝不同意,并且告知随从不得宣请毛皇后。第二天,魏明帝和毛皇后见面时,毛皇后问他说:“昨日宴游北园,玩得开心吗?”魏明帝以为是左右侍从们给毛皇后泄密,因而下令杀掉十几个随从,并将毛皇后赐死。
景初二年,公元二三八年十二月,魏明帝在患病之际,立郭氏为皇后。到了第二年曹叡病死,由养子曹芳即位,尊郭氏为太后,封赏了郭氏一门,郭氏家族在当时一时风光无限。
这美好的一切都是因为高平陵之变而改变,司马家取得大权后,不管是皇帝还是她这个太后都只能是听从司马家摆布的傀儡,郭太后作为明帝曹叡的皇后,可不仅仅只是个什么都不懂得普通女子,她表面上假意妥协,其实内心里无时无刻都在想铲除司马家,当司马师废除曹芳,郭太后坚持立曹髦为帝,因为他看到了曹髦的能力。
今日她听闻黄门传来陛下,那可是吓得不轻,急得那是直跺脚啊,曹髦怎能做如此事情,一旦他有事,大魏的基业就真的完了,急忙派人前往阻止,幸好黄门回报曹髦停止了行动,这让郭太后心里放心了许多,暗自祷告多亏了大魏历代先帝庇佑啊。
曹髦来到宫内,立即就让所有人退下去,他要单独和太后说话,等内侍宫女们都退出后,曹髦就向郭太后跪地叩头请罪,口称:“儿臣有罪,请太后责罚。”
“自明皇帝大行以来,哀家亲眼看见昭伯前大将军曹爽被满门抄斩,眼睁睁看着兰卿齐王曹芳被废……可恨那司马家,每次做了这些事情,还要逼着哀家用印,用哀家的口气大骂昭伯、兰卿……陛下乃是我曹氏年轻一代中才华武艺最为乘之人,当年是哀家坚持才让司马师立你为帝。就是想着有朝一日你能再兴曹家……可陛下为何如此操切?若是陛下有个三长两短,则哀家又要被司马家逼着痛骂陛下外,曹家也再无复兴之可能。陛下为何不能三思而后行?”郭太后自然有些生气,对着曹髦开口训斥道。
曹髦起身拱手道:“儿臣知罪,太过于年轻气盛,本打算借着讨伐司马昭之际,即使儿臣身死,也能阻止司马昭篡位步伐,希望大魏能在这几年内曹氏出现可以对抗司马昭的英杰,索性天不绝大魏,儿臣今日遇到一位奇才,他阻止儿臣起兵讨伐司马昭,并且给儿臣出了计策,足以中兴大魏。”
郭太后先命曹髦平身,乃道:“竟有如此奇才?”
曹髦起身后,笑道:“说起来这位先生也是太后的本家,他也姓郭。”
立即将计划毫不保留地说了,郭太后听完,沉默了许久,开口问道:“陛下,此人可靠么?万一他是司马昭派来施展诡计的人该怎么办?”
曹髦道:“太后放心吧,郭先生坦言,就是司马昭派他来想毒害儿臣的,他若是司马昭的人,只需要奉命行事即可,何必费尽周折为朕,为整个大魏出如此谋划?而且郭先生的有些话说的很对,若是儿臣与太后不离开洛阳的话,我们只能是司马昭手里的傀儡,儿臣就算有太祖之能力,也是无计可施,最后和汉献帝一样的下场,一旦到了关中,摆脱司马家的控制,儿臣就能号令大魏忠臣们共同对抗司马昭,那样就能中兴大魏。”
郭太后听了,对此说法极为赞同,眼下的局面,这个方法确实不错,可是也得承担风险,又忙问道:“既然这位郭先生说让我们离去,他可曾说到用什么办法?”
曹髦道:“郭先生暂时未说,儿臣想来,他正在思考如何带咱们离开,而且得是周密的计划,儿臣前来就是希望能够说服太后同意。”
郭太后思来想去,乃叹道:“既然如此,就照陛下的意思去办,只是我若离去,恐怕家人性命难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