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府。
德胜门内。
架起了一个高台。
台下是一望无际的老百姓。
因为近些日子新皇登基,给燕王“扣帽子”这件事。
闹得沸沸扬扬。
北平城内的老百姓其实是很愤怒的。
他们时常受到燕王恩惠。
所以很清楚燕王的为人。
相对于新皇。
他们更拥护燕王。
尤其昨日燕王布告,说有大事宣布。
今日城里能动弹的,一大早便跑到了德胜门这里等待。
“你们知道今天燕王要宣布什么事吗?”
“那我哪知道啊?估计是宣布卸去藩王之位的消息吧?”
“卸任?你开玩笑呢?没看到皇榜所写,新帝说燕王要造反吗?”
“呵呵,你也是搞笑,燕王那么好的人,怎么可能会造反?再说了,就算他造反,我也同意。”
“这位仁兄说的没错,前些日子飘荡在大街小巷的贴告你们也看了,咱们这位新帝,可是个轻信佞臣的昏庸,而且燕王驻守边疆多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他一上位就要给燕王扣帽子,谁能服?”
“就是,换做是我,我肯定反!劳苦了半辈子,没落一点好,还要削藩砍头,公平呢?道理呢?”
“新皇昏庸无道,优柔寡断,还曾假传圣旨,想要暗中击杀燕王,而且我还告诉你们一个事,曾经燕王携子入京面圣,半路还受到了新皇的阻击,如若不是燕王神武,怕是那时就客死异乡了!”
“还有这等事?”
“卧槽!新皇这么狠的吗?燕王不是他的亲叔叔吗?他就这么想让亲叔叔死吗?”
“大抵是他觉得自己不如燕王,怕众人反对他当皇帝吧。”
或许在平时,这种话说出来,都会被犁九族。
但眼下在北平。
只要你骂新皇,拥护燕王。
那么你就是好朋友!
“别说了!燕王来了!”
也不知是谁喊了一嗓子。
人群立刻从末尾开始分开。
而燕王朱棣这一身铠甲,骑着高头大马。
面带微笑的带着八百亲卫,缓缓的走进了人群。
“燕王殿下!”
“我等见过燕王殿下!”
朱棣挥了挥手,温笑道。
“大家不用多礼!注意安全。”
人群纵深很深。
但由于大家都很自觉。
没一会。
朱棣便到了高台之下。
而后走上了高台。
他一甩衣摆。
双手扶着宽厚的铠甲腰带。
看着下方乌泱泱的老百姓道。
“今天。”
朱棣一开口。
下方的人群顿时鸦雀无声。
无数双眼睛,都在盯着朱棣。
朱棣面不改色。
再次扫了一眼人群后。
大声喝道。
“我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要告诉你们。”
“先皇驾薨,我内心颇感难过。”
“那毕竟是我的父亲,当我知道消息时,我心如刀绞。”
“但先皇大行前下旨,不让藩王入京吊丧。”
“是怕我们离开守地,被外敌骚扰。”
“所以我等一直在克制,只能在家,向先皇致意。”
众人闻言,纷纷眼圈微红的看向朱棣。
他们都有父母。
能明白这种痛楚。
“可现在新皇登基,怕我这个做叔叔的。”
“不服气。”
“会反他。”
“所以他直接坏了先礼,再没有为先皇守够灵日时,便登了基。”
“他这一登基,直接给我扣了个不尊先皇,抗旨不尊的罪名。”
“因为先皇在大行前,特意给我下了旨,让我入宫面圣。”
“可当我收到圣旨,打算启程时,就收到了先皇驾薨的消息。”
“并且还下发了藩王不入京的旨。”
“无奈之下,我只能打消了念头。”
“然而这却成了他给我下罪的理由。”
“他要削我的藩位,卸我的兵权。”
“让我一家老小,迁去应天赴死。”
说到这。
现场的老百姓顿时一片哗然。
他们没想到。
新皇竟然如此无耻。
坏了礼数不说。
还要迫害亲叔叔。
一时之间。
怒骂声不绝于耳。
朱棣见状,一脸悲愤的道。
“尽管如此。”
“可我并不怪他。”
“因为这孩子是我从小看到大的。”
“我知道他心底善良,绝对不会做出迫害忠良,污蔑叔叔的人。”
“他之所以会这么做。”
“完全是轻信了佞臣的乱语。”
朱棣话音一转。
铿锵有力的道。
“兵部侍郎齐泰,翰林院学士黄子澄,翰林院文学博士方孝孺这三人。”
“祸乱朝纲,挑拨皇室宗亲关系,罔顾先皇嘱托,试图把持国器,蒙蔽新皇。”
“所以!”
“今日我以先皇昭见圣旨为先锋。”
“竖起清君侧大旗。”
“奉天靖难!”
众人闻言。
先是一怔。
随后爆发出了阵阵怒吼声。
“奉天靖难!”
“奉天靖难!”
“燕王清君侧!还大明皇朝朗朗乾坤!”
“燕王威武!”
“燕王大义!”
“我等誓死拥护燕王!”
朱棣看着下方的老百姓。
知道自己的目的已经达到。
随后接过属下拿来的大旗。
举起而怒吼道。
“清君侧!奉天靖难!还大明朗朗乾坤!”
“清君侧!奉天靖难!还大明朗朗乾坤!”
“清君侧!奉天靖难!还大明朗朗乾坤!”
朱棣将大旗插进高台。
拔出佩刀指天道。
“大旗立于此!”
“靖难一日不成功!”
“此旗一日不倒!”
“出发!!!”
朱棣怒喝一声。
八百亲卫立刻齐刷刷的喊是。
转而由朱棣领头。
率属下从德胜门出发。
直奔居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