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穿越福利

李云龙他们住的村子旁边有条往南流的小河。村里老人说这条河会在三十里后汇入一条大沽河,大沽河南边就是宁海州。

李云龙知道沿着大沽河往东走也可以进入福山县。

不过这条路太远,而且沿河走肯定会遇到比较多的村镇,不利于隐藏行迹,所以他们只沿河往南走了十多里就循着山间小路折向东北。

等他们从山里钻出来时已经进入了福山县。

进了福山县后宋兴家便熟门熟路带着队伍专走人烟稀少的地方。

他带领队伍折向北去轻松找到清阳河,然后按照李云龙的指点渡过河去,沿着清阳河北面的山地一直向西便到达了艾山。

这一路上梁春分每天带人在前方哨探,韩盛居中约束队伍,遇到合适住宿的村子则由宋兴家出面交涉,只要砸出几两银子就能保证既让大家住下又不会泄露了踪迹。

五月十三李云龙他们终于进入了艾山。

艾山西北与崮山相连,所以这一片山地也可以合称艾崮山。

这里地处蓬莱、栖霞、黄县和招远四县交界,山势险峻,三百年后曾有一个兵器厂设在艾山北麓,充分说明这是个易守难攻的地方。

据说那时艾山依然是山鸡野兔随处可见,所以许司令特别喜欢在艾山打猎。明末的艾山更是人烟稀少,想找个人问路都困难。

幸好李云龙大学寝室的老七家就在艾山种苹果,有一年暑假他跑到艾山耍了半个月,把这一带的情况基本摸熟了。

现在虽然与后世相隔了几百年,但山势却不会改变,李云龙依靠穿越前的记忆可以轻松地带领队伍在山中穿行。

韩盛他们看到李云龙一个辽东孩子竟然对艾山如此熟悉,更加相信他是受了姜子牙的指点,因此越来越迷信李云龙。

很快李云龙就带领队伍摸上了艾山主峰北侧。

他估计能建设工厂的地方肯定是能保证一定数量的人口生活,所以就指着后世兵器厂的位置对韩盛等人说:“就是那里,咱们到了。”

众人都精神大振。梁春分是个急性子,立刻拉着李云龙就往山上爬。

俩人很快就爬上了山坡,梁春分却猛地停下脚步。

“有人住在附近!”

李云龙顺着梁春分的目光看过去便见到草丛里被踩出来一条小路,小路的尽头是块不大的平地,平地四周用酸枣树枝围起来里面种了一些东西。

其中一种作物让李云龙的不由眼睛一眯。

地瓜!

地瓜啊!

这是明朝啊,这里居然有人种地瓜?这是穿越福利吗?

他刚要抬头查看附近哪里有人迹,两条狗和七八个手持弓弩的人已经突然从树后闪了出来。

一个头发花白的汉子喝问:“你们是什么人?”

那些人有男有女,一个个衣服上补丁摞补丁,看得出也是些穷苦人。

他们虎视眈眈地注视着两人,大部分人手里端着已经张开弦的弩,另外几人虽然没有拉开弓,但已经把箭搭在了弓上,随时可以发射。

他们竟然能人手一把弓弩,显示了他们的身份不一般。

李云龙赶忙摆出一副笑脸用半生不熟的胶东话回答:“大叔别误会,我们不是歹人。”

胶东各地方言也有很多不同,所以李云龙说出三百多年后的胶东话那头发花白的汉子也只以为李云龙不是本地口音。

他警惕地在梁春分的绸缎衣服和腰间的刀上扫了一眼,又改用胶莱官话再次问道:“那你们是什么人?来这里干什么?”

李云龙他们在路上就商量过到达艾山后是否还要尽量隐藏身份。

宋兴家认为这么多人在山里太过显眼,根本不可能完全隐瞒身份,对山里原来的居民坦诚一些反而能让他们更快地在艾山站稳脚跟。

所以他们决定被问起身份时就告诉人家自己是辽东难民,只隐去他们在牙山作的事。

于是李云龙便答道:“辽东给鞑子占了,我等是从辽东过来的难民。”

这个答复却让头发花白的汉子皱起了眉头。

“辽东难民怎么会跑到这山里来了?”

梁春分作出一脸愁苦的样子:“我们逃难到山东无依无靠,到处受人欺负,实在活不下去了,听人说这山里还不错,便来到此地想要寻一条活路。”

这下汉子更加皱眉。

刚才离老远就看到你们赶着不少羊和大牲口了,你们也敢说自己活不下去了?

而且你们穿的还是绸缎和细布啊,这叫活不下去了?

转瞬间他灵光一现脱口而出:“你们是在外面做出了什么事要在山里躲藏?”

梁春分觉得既然被人家看出来了就不必隐瞒了。

“不错!我们就是要在此处落草。”

头发花白的汉子深知这山里就是法外之地,对方这么多人若是不守规矩分分钟就能把自己的村子洗了。

现在对方已经承认要做强人,而且明显是已经在山外劫过富户,他可不敢赌对方会守规矩。

因此他的语气完全冰冷下来。

“原来诸位都是好汉。

我等在这里穷得都快穿不上裤子了,想来好汉们肯定也看不上这里。还请诸位好汉移步他处,省得闹出什么不愉快!”

他身后的男女听他这么说也都把弓弩平端起来对准了梁春分和李云龙。

李云龙没想到这地方有人捷足先登了。他看到对方有这么多弓弩不愿起冲突,便想要换个地方。

他记得附近应该有个已经废弃的寺庙,那里肯定也有水源适合住人。于是他便说:“好好好,我们走就是。”

谁知梁春分却上前一步把他扯到身后,然后横眉立目对着那些汉子嚷了起来。

“怎么着?爷爷不愿意惹事跟你们说好话,你们就踏马以为爷爷好欺负是不是?

实话告诉你们,爷爷们就是要在这里落脚了,谁也拦不住!”

对面的汉子们见梁春分的手按住了刀柄都紧张起来,本来半开的弓又被拉开了一些。可梁春分却是一丝惧色也无,反而一把扯开了上身的衣服露出几处醒目的伤疤。

ps:徐光启是推广红薯在北方种植的重要人物,并著有《甘薯书》。他1613年(万历四十一年)至1618年(万历四十六年)在天津附近进行各种农学实验,已经开始在当地试种红薯,所以天启时期红薯在渤海湾周边小范围传播是可能的。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