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复苏

北周建德二年(569年),四月二十八。

瓜州,敦煌,楼兰。

清晨,借住在佛寺之内的凉州总管杨坚,在食过了法空和尚供应的蒲昌海鱼羹之后,正由昨日向凉州兵贡献了四十斤鱼干的李汉儿引着,在楼兰的街巷中穿行。

楼兰是座只有三百来米见方的小城,城中仅剩的少量居民,现在都围绕着贯穿这座城池东西的大道而居。

行走在积着沙土的街道上,一路上除了偶尔能见到一两座中原风格的屋舍,入目的,便满是以蒲昌海中芦苇作顶,红柳夹泥作墙的楼兰本土建筑。

杨坚昨日已命麾下做过统计,如今的楼兰城中,尚还居住着四百三十七个百姓,其中有将近三百个是五十岁以上的老弱,而二十岁以下的只有不到四十人。

今日的楼兰是座正在走向死亡的城市,杨坚确信,若没有外部力量的干扰,这座城市恐怕会在五六十年后,彻底从这个世界上消失。

今日的楼兰正处于这样一种社会生产的恶性循环之中。

人口老化导致维护水利设施的能力下降,水利设施的败坏导致农业减产,进而导致社会总剩余下降。

而社会总剩余的下降则进一步导致楼兰对往来商旅的供应能力下降,商旅于是尽皆转向别处,楼兰人的物质生活于是愈发贫瘠,有能力迁移的青壮人口持续迁出,楼兰的人口老化问题于是更加严重。

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之中,如果没有外部力量的干预,等待楼兰这个半封闭的绿洲社会的,只能是确定无疑的死亡。

不过,伴随着凉州兵的到来,这样的社会死亡,可能不会再发生了。

行至楼兰城东门,杨坚已能看到,正在孔雀河畔水浇麦地之中劳作的楼兰百姓。

如今的楼兰人没有耕牛,孔雀河两岸有着大片因为劳动力不足而抛荒的土地。

杨坚昨日粗略算过,这片尚未被沙漠吞噬的荒田大略有三万余亩,便是复垦之初产量不佳,亦能有近两万石的产出。

而两万石的产出,已足以供养六百个职业农夫和七百名常备兵了。

只要此番能顺利拿下吐谷浑手中的鄯善和且末,让南走青海的商路北返楼兰,他就能用那因商路改道而多出来的一、二亿税收,将这片沙漠之中不毛之地重新打造成为鱼米之乡。

“杨公,那里是郭将军正在领军南行。”

李汉儿见杨坚望着蒲昌海畔向南而去的烟尘,忙出言解释道。

杨坚似乎是窥见了李汉儿的心思,他言道。

“我知令郎亦在军中,且不必忧心。”

他对负责此番统兵攻敌的将军郭荣,颇为放心。

这郭荣乃是他儿时的玩伴,与他关系极好,亦精通军略。

此番由郭荣统御南行的先头部队,虽然人数只有千人,却俱都是老卒精锐,与吐谷浑人在扞泥城和伊循城中至多不过二千的兵力交战,想来当不会有什么问题。

便听他自信言道。

“郭将军之才不下古之名将,此番南行必定克捷而还。”

“令郎若能立得功勋,我便令他归此城中,为一营田屯长,为老丈养老如何?”

得了杨坚如此承诺,李汉儿自然是口称恩谢不止。

说话间,一行人已是来到了蒲昌海畔。

便见天高云淡,蓝黑色的蒲昌海水一望无垠。

初升的夏日之下,一阵微凉的湖风迎面而来,依稀之间似能嗅得其中一二腥咸之味。

杨坚自幼生长在关中,从来没有见过这般壮阔的水天之色,一时间竟也在心中生出几分似是曹孟德碣石观海般的豪情。

挥袖将脑中临水作诗的念头驱散,望着湖畔浅水之中的苇草,杨坚终于还是将心中的奇思妙想,对在蒲昌海中做了四十年渔夫的李汉儿,吐露了出来。

他道。

“我还有后军近二千人在敦煌尚未起行,我今先从前军西向,实为后军探取道路。”

“蒲昌海东岸至此,陆行需二百余里,若能以舟船浮海运粮米人马,则资费大减。”

“我又闻自楼兰向伊循,有四百里,其中二百里能水行。”

“我今若能以舟船替人马,则水行此四百里之费,将不过陆行之二十里。”

“如此则敦煌至伊循一千二百里,可变八百里也,资费可省三分之一。”

“老丈在海中捕鱼久,可否为我军行船?”

李汉儿道。

“老朽能受公之重托,荣莫大焉,然而我船小,为公捕鱼则可,运人马则不足备。”

“欲运人马,必须大船,而楼兰乏木。”

“我唯知五百里外焉耆国有大木,取其木投水中即可至于楼兰。”

“公若必欲舟行海上,无此大木则事不能办也。”

杨坚听罢此话,在心中大略回顾了焉耆的情报。

民不过两万,兵不过两千,取之甚易,只是如今其背靠突厥,自己不便动手。

况且现今楼兰破败,实在无力供养大军。

他麾下算上郭荣南行的千人,一共一千一百人的西征前部,如今正处于后勤完全断绝的状态之中。

他们这一千一百人西来之时,赶了六百只山羊作为军粮,行路八百里,行程十六天,这批山羊被吃得还剩二百只,仅能供他们再吃上八天。

即便是算上兵士们随军携带的粮米,他麾下的凉州兵们亦只剩下了不过十五日的粮草。

是以大军穿过沙漠,进驻楼兰之后的第一件事,便是补充水源,转向南行。

须知道楼兰到伊循尚有八日路程,若是不能在粮草耗尽之前因粮于敌,杨坚和他的大军便要饿死在这片不毛之地当中了。

说起来,从突厥借来的那二千骑卒,他本就没有真正打算在西域使用,尤其是在他切身感受过从玉门关到楼兰的后勤难度之后,便更是如此。

应当说,那万匹绢帛的借兵酬金,不过是他杨坚为了伪装成西突厥的附庸势力,向西突厥室点密可汗纳的一张外交投名状。

在他看来,这份价值四千万的投名状,在成为西突厥南疆包税人这个最终目标面前并不算贵。

每岁自敦煌出关的绢帛大略有三四十万匹,而若能取得南疆诸国的治权,让这一数字翻上一倍也不算难事,而与之对应的,便是每年十万匹的岁入。

这样一笔巨大的收入,已足以让他在西域这片流动着金钱的贫瘠土地之上,做上太多事了。

只是,眼下还是得先解决他身边百余名卫士的吃饭问题。

杨坚在听罢李汉儿的答复后,望着岸畔的芦苇,思索了很久,待得水面一条大鱼跃起,再用那鱼肉落水的声音将他惊醒,他才郑重言道。

“海上行舟之事以后再议,老丈可否教我麾下将士海中捕鱼之法。”

“现今城中余粮甚少,且聊以此法增之。”

闻言,李汉儿只欢欣言道。

“老朽愿为杨公教之!”

————

光大三年五月初六。

北周凉州总管司马郭荣将骑兵千人树突厥旗帜,陷吐谷浑鄯善伊循城。

五月初八。

吐谷浑宁西将军、扞泥城守将闻伊循城陷,又闻敌军树突厥旗帜,以为突厥来攻,甚惊恐,欲弃城西保且末。

五月初九。

郭荣将精骑七百攻扞泥,吐谷浑宁西将军逃遁不及,遂引众二千与之战。

郭荣麾下有小将史万岁,悍勇非常,当临阵,请为先锋击贼,从之,万岁即引十余骑冲贼阵一角,手杀数十人而还。

吐谷浑兵皆披靡,郭荣因与大队俱击之,大败其众,拔扞泥城(今若羌)。

五月十三。

北周主宇文邕下诏毁佛,令境内僧尼皆还俗,寺院田土皆充公,寺中金银铜铁等像,悉皆毁禁。

令行数月,关中骚然,民间多传隋国公杨坚在敦煌造佛像,河西佛法不禁,于是关中笃信佛法之家,往往结伴西行,以避法难。

时北周主威势不著,不欲使民为叛患,令官兵取其财货则罢,竟不禁其西渡,一岁之中,潜度河西之百姓僧尼,竟至四、五万口。

是时,天下佛法大盛,周主令行经岁,竟增户口三十余万,得财物以十亿计。

北周主又改易府兵制度,开屯田,发毁佛所得府库之财,以收士伍之心,比及一岁,关中竟转危为安矣。

初,北周主不欲废道士,至毁佛令下,沙门转投道门者众,北周主遂一并废之,自是,周境兰州以东,僧道皆绝。

五月十七。

北周将郭荣遣二百骑作突厥装束,西击吐谷浑且末城,周军至且末,言突厥已破扞泥、伊循,尽取鄯善故境,西面于阗亦将来击,并示城中吐谷浑宁西将军之首。

且末兵少,见宁西将军之首,皆恐惧,竟降之。

自是,杨坚尽得吐谷浑西域之地,获汉夷民口一万六千,请朝廷置沙州,宇文邕欲以其牵制吐谷浑,从之。

杨坚为阻吐谷浑西寇沙州,置关防于南山之口,使史万岁为防主守之,并令行青海道之商旅,皆北走楼兰,楼兰道以故复兴也。

吐谷浑王都伏俟城距西域两千里,西域之地虽尽陷于周,而其可汗慕容夸吕尤未知之。

五月十九。

征东将军侯安都所遣倭人献捷使者苏我马子,至于建康,帝召公卿百官,升太极殿以见之。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