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泰山巨盗

第141章 泰山巨盗

如今考工室与尚方所造纸张,皆被用于典籍的印刷,并无多余空白纸张。

也就是说……这叔孙通竟然用典籍擦腚!!!

那可都是先贤的智慧啊!

刚才那两个农夫其中一人也作如此想,被另外一个农夫嗤鄙。

没想到现在却被一位儒家大儒给先用上了。

有辱圣贤。

当真是有辱斯文。

叔孙通当即辩解道:

“我也是偶然间听赵高说,用纸擦腚,应当为常态,且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故有此一试。”

这解释还不如不解。

浮丘伯看向叔孙通道:

“所以,你就是用先圣典籍?”

叔孙通继续辩解道:

“我只是用那些‘新法家’典籍而已。”

浮丘伯闻言挪揄道:

“这么说,你是因为赵高‘罢黜百家’,故而以此为我儒家出一口……一腚恶气咯。”

叔孙通忽然觉得这个解释很赞,点头道:

“赵高不知我儒家精义,罢黜我儒家,其推行的什么‘新法家’简直臭不可闻。”

“我只是让它符合实际罢了。”

既然臭不可闻,那就让其真的臭不可闻。

你说什么东西最是臭不可闻?

金钱?

不!

人心?

不!

是……奥利给!!!

儒家与法家的相互攻讦,在孟子时就已初现端倪了。

至韩非时依旧如此。

古代的学派对立导致的学术打压,同样是无所不用其极!

不逊于后世。

其实,古代不仅有学术打压,还有地域歧视呢。

比如,那些耳熟能详的成语,郑人买履,买椟怀珠,郑人争年。

这三个成语的主人公都是郑国人,都与郑国有关。

且都将郑国人塑造成愚笨、自作聪明、自大的形象。

而这三个成语都来自《韩非子》。

据不完全统计,《韩非子》中郑国被至少黑了八次。

你道这是为何?

这主要是因为郑、韩两国长期敌对。

韩国旧都阳翟还被郑国按在地上摩擦过。

而韩非作为韩王之子,黑郑国是再正常不过了。

不止郑国,还有比郑国更惨的,那就是宋国。

宋国之惨,比之郑国有过之而无不及。

黑宋国的故事,诸如“揠苗助长”出自《孟子》。

“守株待兔”出自《韩非子》。

“野人献曝”出自《列子》。

“不龟手药”出自《庄子》。

甚至在《左传》里还有“郑昭宋聋”这种夸郑国来黑宋国的情况。

还有智子疑邻,狗猛酒酸,宋人名母、重带自束等。

至于宋国为何如此招黑?

地域歧视为何如此严重?

这到底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亦或是法治的不健全?

这主要的原因,还得从宋国的起源说起。

宋国是商朝后裔,文化习俗跟周朝格格不入。

《荀子》记载:“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周朝下设71个诸侯国,其中鲁国、晋国、韩国等都是周天子本家的姬姓国。

而余下的秦国、赵国、齐国等都是帮周朝打天下的功臣之国。

宋国的情况却极为特殊。

西周初期,周天子遵循“兴灭继绝”的传统,封商纣王的兄长微子启为诸侯王,建立宋国,定都于商朝的旧都商丘。

并特准其用天子礼乐奉商朝宗祀,与周为客。

宋国地位特殊,被周天子尊为“三恪”之一。

所谓“三恪”,是指周朝新立,封前三代王朝的子孙,给以王侯名号,称“三恪”,以示敬重。

不过,周封三朝说法有二。

一说封虞、夏、商之后于陈、杞、宋。

一说封黄帝、尧、舜之后于蓟、祝、陈。

后世帝王亦多承三恪之制。

其实,一开始并非封商纣王的兄长微子启于商朝旧都商丘,建立宋国。

而是,分封商纣王之子武庚于殷,利用其统治殷民。

同时,武王还派遣其兄弟管叔、蔡叔、霍叔在殷都附近建立邶、鄘、卫三国以监视武庚,史称‘三监’。

只不过,武王灭商后不久即病逝,周公旦摄政,引起管叔、蔡叔及其群弟的疑忌。

武庚见机拉拢发动叛乱。

周王朝面临严峻的形势,周公东征,诛武庚,杀管叔而放蔡叔,废霍叔为庶民。

遂平三监之乱。

待平定了“三监之乱”后,才分封微子启于商丘,并改名为宋。

有人曾问,为何上三代夏商周,夏周二朝,后世皆有王朝以此为名号。

为何独独没有商朝呢?

比如周王朝以后,还有南北朝时的北周,武则天的武周以及五代的后周。

而夏,也有胡夏,西夏。

而商朝呢,自殷商后,几不可闻。

其中原因,首当其冲的就是商朝给后世留下的印象太差。

历朝历代几乎都褒“周“贬“商“。

武王伐纣在古代历史上,可以说是正义战胜邪恶的代名词。

在后世的儒家社会是被歌颂的,而纣王则被万世鞭挞。

“助纣为虐”这个词,不论是用到哪一个人身上,这个人肯定就不是啥好人了。

这便是商纣王的“影响力”。

纣王以及他的“前辈”夏桀,都是上古时期着名的暴君。

后世帝王的反面典型。

无论哪个朝代,要说君王无道,这两兄弟都会被拉出来“鞭尸”一番。

桀纣一样的暴君。

假若要是说臣子不忠,那就举司马懿的例子。

说其是当代司马懿。

一旦这么说了,被比作司马懿的臣子,几乎都没啥好下场。

这便是司马懿的“魄力”。

不过,近来似商纣王这些人的观感都有所改善。

比如还有秦始皇、隋炀帝等。

但司马懿的观感却一直没变。

想来也应该不会有人去“洗白”司马懿的。

历代王朝不以商为国号,除了上述原因之外,另外一个,便是“宋”取代了“商”。

后世王朝若真想要用“商”为国号,大都会以“宋”代替。

比如,南北朝刘宋,赵宋王朝。

多说一句,其实赵匡胤以“宋”为国号也是用了“心思”的。

你且看宋之前,五代的国号都是啥。

梁唐晋汉周。

而从后唐开始,晋汉周这些国号正好是之前王朝的反顺序。

唐之前,可不就是晋。

晋之前,可不就是大汉。

而汉之前,可不就是周王朝。

那周之前呢?

没错,正是商。

又因为,商这个名字不太好,且又被宋给取代。

所以,赵匡胤取国号为“宋”

暗合王朝顺序,有“天命”之意。

正好赵匡胤在后周任归德军节度使的藩镇所在地是宋州,也就是商丘,原宋国之地。

所以说,宋即是商。

言至于此,也不难想象,宋国作为“商朝余孽”,被周朝人黑似乎也是必然。

这便是“宋国傻子多”,最广为人知的一个原因。

当然,原因也绝非仅此而已。

之前,所说《孟子》、《列子》、《庄子》《韩非子》等,这些先秦诸子百家的着作里纷纷出现了宋国人。

且其形象大多是负面的。

这其中成书最早的《孟子》是公元前300年左右的作品。

成书最晚的《韩非子》是战国末年的作品。

而宋国于公元前286年被齐国所灭。

也就是说,这段时间里宋国正逐步衰微,并最终走向了灭亡。

试想一下,在“逞干戈,尚游说”的战国中后期。

有什么比从一个不治而亡的诸侯国身上寻找前车之鉴。

进而吸取教训提出治国策略更有效的游说方法?

很明显,作为亡国的失败者,宋国被抓了典型。

这种情况在《韩非子》中体现得最明显,书中除了宋人,郑人、卫人、鲁人、齐人等也都纷纷成了愚人故事的主角。

原因大同小异:郑、卫、鲁分别在公元前375、254、256年灭亡。

而齐国在灭宋后也因被五国合纵攻打而迅速衰落。

举例子嘛,可不就得挑“典型”?

就好比,你若想游说君王变法,可不就得提齐管仲、魏李悝、吴起,秦商鞅,韩申不害。

这也是典型,不过是好的。

孟子,列子都黑宋国,至于为何韩非子黑的最狠。

除了因为作为殷商后裔的宋国人本来印象分就差,还与韩非子的思想主张息息相关

作为法家集大成者的韩非子,天然就不喜欢宋国。

因为,法家提倡的治国理念是以法治为核心、以富国强兵为己任。

而以宋襄公为代表的宋国国君却坚持所谓的仁义。

并因此导致了最终的失败,韩非子自然不会轻易放过这个“典型”。

韩非子不仅写了很多宋国愚人故事。

其也是第一个正式地在文章中嘲讽襄公之仁的人。

当然,之前也曾提过,宋襄公那一套“半渡而击之”,其实是“春秋大义”。

打仗也是要讲规矩,只可惜有些人不讲究啊。

这些人打仗不讲礼,只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和灭国为目标,而不是以宣扬国威为目的。

导致战场“礼乐崩坏”。

对了,关羽常读《春秋》,明的便是这“春秋大义”。

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

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

身虽死,名可垂于竹帛也!

又何惧哉!!!

另外,宋国人被黑还有文化差异的原因。

仔细比对会发现,愚人多产的宋、卫、鲁、齐。

这四国都是处于黄河下游地区,这在先秦时期属于“东夷”。

而另一傻子盛产地楚国则属于“南蛮”。

这些国家与地处西边的赵、魏、韩等国存在文化和习俗上的差异。

因此容易被排斥,甚至是被诋毁。

故而,“宋国傻子多”其实是一种偏见和抹黑。

既是地域歧视,也是文化歧视,完全不符合历史事实。

虽不符合事实,但这种地域歧视、学术打压,学阀门阀林立,随着宋国的灭亡,与时间的流逝,不仅没有消减,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

如今法家势大,叔孙通“搞臭”法家,可谓“理所应当”。

就如同孟子指着墨家的鼻子,大骂其“无君无父”一样。

总要为自家学派站台。

浮丘伯闻言,沉默片刻道:

“回去,我也一试‘新法家’典籍。”

他们这些人,并不缺书籍,损耗掉一本后,再向叔孙通讨要便是。

以叔孙通的地位,搞几本珍贵的纸质书籍,还是轻飘飘的。

所有你以为紧缺或者短缺的存在,在内部人员眼中,几乎可以予取予求。

而你却是要排队去抢。

甚至还不一定能抢得到。

手机屏幕都快点冒烟了,还是差了一步。

“胡闹。”

孔鲋忽然说道:

“观念不同,我们可以去探讨,意见相左,我们可以去辩论。”

“想当年,在稷下学宫,诸家言论各自迸发,相互攻辩,这才是我等文人该行之事。”

“而不是去做那些有辱斯文之事!”

叔孙通忙拱手回道:

“先生放心,我定不会为浮丘伯提供纸张擦腚。”

孔鲋点点头,又道:

“用纸……感觉何如?”

叔孙通:……

浮丘伯:……

叔孙通继续拱着手,道:

“明日,我送几本法家典籍于先生,望先生万勿推辞。”

孔鲋微笑颔首曰:

“善!”

……

……

章台宫中。

朝会举行。

随着曲辕犁的推广,耕地效率不断提高,粮食产量也肉眼可见的剧增。

国家府库也充盈起来。

直道,驰道与邮局也在不断修建与增加中。

北方与南方用兵之军械粮草也在源源不断输送着。

可谓一切向好。

李斯走出朝列,将这些事一一进行汇报。

秦始皇高坐上位,认真听着。

一切按部就班,井然有序,欣欣向好。

秦始皇龙心甚悦。

他蓦然想到,这一切似乎或多或少都有赵高之功劳,不觉看向赵高,眼中充满赞许。

赵高在朝列之中,发现好感度稳步提升,同样龙心……呃,是心情甚悦。

不过,有好就有坏。

有好消息,自然就有不好的消息。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乃世之常态。

怎么可能全都是好消息?

只听李斯将如上所言说完后,转而道:

“启禀陛下,据济北郡郡守汇报,泰山地界出现一伙巨盗。”

“其打家劫舍、扰乱百姓,影响农业正常生产。”

“博阳县尉不能制,告急于郡里,济北郡郡尉亲自带人,耗时半月,尽剿其众。”

“不过,生产生活恢复,尚需一段时日。”

秦始皇刚愉悦的心情顿灭,面无表情道:

“泰山巨盗?”

他脑海中想起有一年于兰池遇盗。

还有一年,在博浪沙遇险。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